最近“地攤經濟”火了,國家鼓勵擺地攤,網絡熱度持續高漲,很多人都紛紛動起心思,想靠這股熱潮完成自己初始的創業夢想。但現實點來說,不管是賣小喫、賣衣服乃至於各種小商品,能月入過萬就已經很成功了,想賺大錢是不太可能的。

但曾經真的有一種地攤,能輕鬆年入百萬,門檻也不算高,如果當時能抓住機會,很容易完成財富積累,這就是古玩地攤。

我國古玩收藏雖然歷史悠久,但現代收藏的興起,還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潘家園,剛開始只是一些零散的攤販,隨着民間藝術品交易的興起和活躍,在1992年形成固定集市,發展出來獨特的地攤文化。

初期,這類地攤也被稱爲“鬼市”,主要是因爲貨主半夜纔出來練攤,爲的是避開城管等執法人員,其次買賣雙方黑燈瞎火的進行交易,行跡鬼祟,因此而得名。那個時候,確實有很多好貨、真貨,撿漏概率很高,開張喫三年並不是一句誇張的話。

很長一段時間內,古玩收藏都是小衆愛好,畢竟有錢有閒才能玩得起。直到2002年新頒佈的《文物保護法》中,規定在特定情況下,個人可以收藏和交易文物,次年央視推出《鑑寶》欄目,“全民收藏”的熱潮由此開始。

鑑寶節目毋庸置疑是非常火爆的,當專家們在電視上,介紹這個瓷器100萬,那個字畫1000萬,彷彿家裏隨便找點瓶瓶罐罐,就能買房換車,就像一針興奮劑,激發了老百姓想靠收藏古玩一夜暴富的“夢想”。

隨着各大衛視相繼推出鑑寶節目,甚至還有“選秀”、“砸寶”等引人入勝的情節,每到一處都會出現萬人空巷的場面。也反向帶動了收藏市場的進一步膨脹,一座座古玩城拔地而起,嗅覺靈敏的商人們開始了擺地攤致富的生涯。

前面有說到擺這種地攤門檻不算高,肯定會有人不同意,古玩收藏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文化修養,不懂行的人能做成生意嗎?但現實就是這麼“魔幻”,當時那種收藏環境,確實不需要多少知識積累,可以說躺着都能賺錢。

古玩市場風靡全國,但也是“野蠻生長”,博物館裏纔有的稀世珍寶,這裏全都可以找到,官窯、青銅器、名人字畫甚至只在傳說中出現的“國寶”,應有盡有。如果你說這是製假售假,攤販會解釋它們都是工藝品,不算假貨。

老玩家都說搞收藏必須要眼力、財力、悟性全部具備,才能玩出水平,但新入行的人不在乎,他們只知道按圖索驥,電視裏、書籍裏的寶貝長啥樣,到古玩市場找個長得差不多的,就算是撿漏了,沒幾個人真的有耐心花幾十年鑽研。

所以當時要擺地攤,只要具備隨機應變和編故事的能力,就能輕鬆勝任。比如小編認識的一位攤主叫老張,他甚至連明朝的皇帝都認不全,卻把“宣德青花”、“成化鬥彩”等官窯賣得風生水起,碰到喜歡聽故事的冤大頭,幾百塊錢的假貨賣個十來萬都正常。

碰到懂行的,就如實說明這些都是工藝品,賺點生活費,但懂行的畢竟是少數,當時的真實情況是人人都想暴富,人人都想“天上掉餡餅”,於是小編親眼看到老張在2009年左右,僅一年功夫就買了套房子。

地攤上的真貨也有不少,但基本都是一些民俗用品,或者普通的錢幣、民窯、銅器等,賣不上價,也不受歡迎。真正罕見的寶物一般都藏在古玩店裏,價格貴,普通人也買不起,所以大多數人買的都是珍貴文物的仿製品。

因此地攤的火爆,也催生了一條完整的文物造假產業鏈,全國各地都有很多造假作坊。當賣贗品就能輕鬆賺錢的時候,誰還願意花心思尋找真品?於是收藏市場惡性循環,久而久之發展到現在,甚至會出現一整個古玩市場全都是假貨的奇觀。

有人說,正是因爲有假貨,藏家們“打眼”或“撿漏”各憑本事,纔是古玩收藏的魅力所在。但問題是,古玩市場連幾塊錢一枚的錢幣都要造假,用十幾年的急功近利,完全將誠信毀掉,藏友們花大價錢買的古董,大多都是假貨。這種傳統老規矩,真的還適用於現在嗎?

除了被假貨欺騙,藏友們還要面臨各種僞專家、僞拍賣公司的欺騙,早就心灰意冷,當一個行業沒有了誠信,自然會迅速衰落。如今大量古玩城倒閉關門,地攤比遊客還多,曾經靠此發家的地攤販子們,也大多改行另謀出路出去了。

和網友們討論時,多數人意見一致,都表示如今如今的古玩市場已經無藥可救,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收藏玩好了能修身養性、福延子孫,從來不是能讓人一步登天的行業,當人們清醒過來後,或轉到線上,或低調學習。過去擺個地攤就能年入百萬的時代,再也一去不復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