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但希媽卻看到了一則令人憤怒又難過的新聞,黑龍江一名四歲小女孩,給親生父親和繼母虐打進了ICU,目前還有生命危險,可想而知孩子被打的嚴重程度。

希媽注意到新聞當中的一個小細節,孩子是今年一月份被送到父親家跟繼母一起住的,期間就被鄰居發現繼母會打孩子,當鄰居好心提醒這個親爸,這位爸爸卻說是孩子不聽話,鄰居也不好再說什麼。

孩子不聽話,家長總是打一頓再說,這樣的教育方式在中國家庭中很普遍,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父母打你是爲了你好”等,所以,父母打孩子一般都會被看做是家務事,鄰居和社區乃至警方也不會過多插手。

就像前兩天的一個新聞,一個15歲的孩子跟母親鬧矛盾,最後採用跳樓的方式威脅母親,底下網友的評論大多是,“小的時候打少了”、打到孩子服氣,他就會聽話了”……這樣的評論比比皆是。

孩子不聽話,父母打一頓,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對嗎?

希媽認識的一個朋友,前兩天因爲孩子做作業拖拉,實在忍不住吼了孩子,後面因爲孩子犟嘴,她把孩子拖過來打了一頓,孩子最後哭了1個小時,她也跟着掉眼淚。其實巴掌落下去的那一瞬間她就後悔了,打孩子有什麼用呢?只能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失敗的,打孩子不過是爲自己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宣泄的出口。

總是用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會有什麼後果?

1.給孩子造成身心傷害

家長打孩子的時候,往往都是在氣頭上,隨手拿着什麼工具,就往孩子的身體上招呼,有的家長是巴掌,有的家長是戒尺,有的家長則有可能是衣架,而這些工具在孩子身上都會留下很深的印痕。

身上的印痕雖然會消失,但留在心裏的恐懼,卻永遠不會,孩子捱打的那一刻,除了害怕,還有憤怒,所以指望通過打孩子,讓孩子來明白自己的錯誤,這樣永遠無法達成目的。

2.暴力的種子會就此埋下,代代遺傳

雖然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家長都會跟自己說,我會用全部的愛來愛這個孩子,絕對不會用打罵的方式,但是如果這個家長小時候捱過父母的打,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他本能地會想啓用打的這種方式,因爲暴力的種子,在他幼年就已經深埋心底,成爲了它的本能,你的孩子也會遺傳這種做法。

家長懲罰孩子的初衷,想還讓孩子記住自己的錯誤行爲,下次不要再犯,那種懲罰只能激發出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和挑戰——你不是說我是個壞孩子嗎?那麼我就壞給你看。

由此可見,打孩子並不是高明的懲罰方式,《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中提供了代替懲罰的七個技巧,家長們不妨對照看看:

1.請孩子幫忙2.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但是不要攻擊孩子的人格3.表明你的期望4.提供選擇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過失6.採取行動7.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爲的自然後果

我們不妨設想如下情境,具體分析上面的七個技巧如何使用?

媽媽在家收拾衛生,孩子卻在邊上跑來跑去,還不小心打翻了一盆水,衣服也打溼了

1.請孩子幫忙

“請你到左邊幫我拿拖把來,我需要把地上的水拖掉。”

不批評孩子,讓孩子有事可做還能幫到家長

2.明確表達不同意的立場,但是不攻擊孩子的人格(不給孩子貼標籤)

“我正在打掃衛生,不喜歡你這樣跑來跑去,地面很滑很危險,我擔心你會摔倒。”

明確的表達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爲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注意只陳述事實就可以了,不要說太多,也不要說一些標籤式的話,比如說“你怎麼這麼調皮?你能不能安靜一會兒?”給孩子貼上調皮好動的標籤。

3.表明期望

“我希望你能在旁邊裏好好的待着看書或者玩,當然如果你想給媽媽幫忙,得聽媽媽的安排。”

表明了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非常明確,而且簡單的,孩子也比較容易執行。

4.提供選擇

“你可以選擇坐沙發上看書裏,也可以選擇幫我擦桌子。”

孩子選擇哪一種他都不再會到處跑來跑去了,這樣就可以達到家長的目的。

5.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過失

孩子打翻了水盆,那一瞬間他應該是害怕且自責的,應該給機會讓他彌補自己的過失,媽媽可以讓他去拿拖把或者抹布來把水擦乾

6.採取行動

直接把孩子抱到沙發上,或者讓他站在一邊,行動要果敢且迅速,讓他不要再製造麻煩

7.讓孩子體驗到錯誤行爲的自然後果

打溼的衣服穿着很難受,讓孩子自己體驗一會,他下次自然會吸取教訓,不會在水盆邊跑來跑去了。

以上所有的技巧中,媽媽不曾說過孩子一句重話,也沒有用打的方式,親子溝通自然且高效。

《魔法歲月》一書中說:“最爲有效的懲罰,是那些通過讓孩子看到不良行爲的必然後果從而吸取教訓的懲罰。”你有沒有試過用最自然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呢?

今日話題:孩子不聽話,你打過她嗎?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希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多平臺育兒領域創作者,左手帶娃,右手寫文,專注育兒領域知識分享,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