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像花朵需要有一段蓓蕾期才能盛開一樣,人這一生中也必然會經歷一些特殊的階段。其中一些階段也像花開花又落、花落花還開一樣,我們以爲經歷過了就不會再出現,可誰知在並不遠的未來又與它相遇。

平時被家長們很是詬病,且大爲頭疼的叛逆期,便是需要我們不斷重複經歷的階段。

而不知道被叛逆折騰慘的家長,在得知自己或者自己的另一半也會叛逆的時候,會作何感想呢。

可能,第一反應是“我都這麼大的人了,怎麼會再經歷叛逆,你可別開玩笑了”。

說起來,我見識過無論親人、家人如何勸解,都執意選擇從一段20年的婚姻中走出來的朋友;也接觸過不顧父母以斷絕親子關係爲要挾,毅然選擇從親人開的公司離職追夢的朋友;還認識了父母討厭誰,就偏要和誰在一起,並不斷更換男朋友的女孩。

他們的行爲是不是和叛逆期孩子的行爲一樣呢?

而這些朋友也均都成年,其中更有年齡已經超過40歲的。

我想如果你肯稍微回顧一下自己的前半生,你也會發現,在過去的某段或者某幾段時間裏,自己會特別想要反抗點什麼、會特別想追求自己想要的、會特別想證明點什麼。

我不知道在你出現這些想法的時候,有多少次你只是想想就又勉強自己放下了,但我相信必然有那麼幾次,你選擇堅決的站在所有人看法的對立面、選擇含淚直面這份不理解和不支持、選擇哪怕只是爭口氣也要聽從自己的內心。

而這,便是成年人的叛逆。

成年人的叛逆,總是來得毫無徵兆,卻又夾雜着轟轟烈烈與些許悲壯。而在這裏,我並不想以得失或是好壞來衡量它,因爲我覺得這對不起“那敢於忤逆一切,堅定逆行的決心”。

當然,我也知道,這樣的叛逆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現實來說,都可能帶來一個不好的結果。但如果這個叛逆是我們必須經歷的,那也許比抓着“可能會出現不好的結果”不放,並不斷強調“你要喫虧”更有意義的,是我們搞清楚爲什麼必然會出現,這樣也許我們能做一些準備、減少一些損失,以及搞清楚出現之後能帶來什麼,這樣就不至於只看到“叛逆行爲”這個表面的東西,而忽略了我們本該看到的價值。

你覺得呢?

而說到這裏,自然要從叛逆一開始的“樣子”來說起了。

最開始的叛逆,一般是出現在中學時期,並以“家人怎麼說,我偏不怎麼做,我就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來,我甚至和父母對着幹”爲主要表現。

而那時候孩子正值我們認爲的“人生最重要的時候”,父母看到孩子如此“不受約束”、“不專心學習”,便絞盡腦汁與孩子鬥智鬥勇,希望孩子能夠“迴歸正軌”。

但這裏的“正軌”,是父母眼中的正軌、是社會觀念認爲的正軌,這並不代表孩子的狀況不屬於正軌,孩子只是沒有符合父母的期待罷了。

每個人都是擁有自我意識的,而所謂的自我意識自然包括了“屬於我自己的想法”、“屬於我自己的愛好”、“屬於我自己的標準”、“屬於我的看待問題的側重點”,以及“屬於我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等方面。

而如果說,我們的外貌構成了我們生理層面的“樣子”,那剛剛提到的這些組合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心理層面的“我”。

生理和心理放在一起,才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我”,即,我不僅擁有屬於自己的外貌,還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意識。

那既然是獨特的意識,它自然不可能絕對聽從於父母、既然是屬於自己的意識,我們也自然會選擇追逐它。

而你看,這不就是叛逆麼?

從剛剛的描述中,我想你能感受到“叛逆作爲我們獨立的開始、人格誕生的開始”的重要性。但是對於一些因爲孩子叛逆而陷入沉重焦慮的家長來說,他們只會感受到痛苦,並將痛苦化爲越來越強的控制與干涉,並毫不留情的施加在孩子身上。而其中一些孩子因爲承受不住這麼多的針對,只能被迫選擇順從。

孩子選擇順從,這確實緩解了父母的焦慮,但是孩子內在的成長,卻因此暫緩了。

不過這份暫緩,並沒有被時間所沖淡,而是化爲畢業之後無論父母怎麼說,都要外出尋夢、開始對父母說的話陽奉陰違、節假日寧願獨自在外面待着,也不願意回家。

是的,成長被暫緩了,但暫緩的東西只要遇到合適的機會就必然會重新開始。而重新開始之後,“暫緩”那段歲月所淤積的一切也會跟着一併宣泄而出。

那麼,對青春期叛逆的過分壓抑,就成了誘發成年叛逆的原因之一。

人總是要活成自己的,即便我們沒有刻意、主動這麼做,最終也都會往這條路上走。

就好比,從小到大父母在我們的耳邊貫徹的都是“你要善待別人,不要去欺負別人”,可無論在人生哪個時期,你都會遇到讓你討厭的人、打擾你的人、欺負你的人。雖然一開始,你會向父母哭訴,父母會象徵性的安慰你幾句話。可慢慢的,擺在你面前的事實是“他們欺負我,他們卻好好的,我卻在哭、在受委屈”、“我越來越生氣,越來越討厭這樣的自己”,於是報復和反抗便在我們的心裏紮了根。待到怒氣積攢的差不多了,反抗就會出現。

而這時候我們反抗的不僅僅是欺負我們的人,更是被父母灌輸的“你要善待別人,不要去欺負別人”。

不過反抗的同時,我們也通過自己的實際經歷明白了“我們要善待別人,也要有能力保護自己”。這個觀念是我們自己通過實際經歷獲得的,是屬於我們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灌輸的,所以它成爲了我們的一部分。

人這一輩子每天都會經歷一些不同的東西,每天都會有一些新的思考,這些自然產生的思考不斷的積累,讓我們不斷的對自己、世界、他人產生新的認識,甚至其中一些會顛覆曾經的認知。

這時候的我們不再屈從於“灌輸的觀念”,而是服從於“自己”。那麼,當他人企圖“灌輸”給我們點什麼的時候,必然會引發我們本能的“反抗”。因爲我們只會是自己。

可成爲自己的過程是曲折且艱辛的,不僅有時候父母會出來阻礙我們,連朋友和社會觀念也時不時地出來騷擾一下。而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也會阻礙我們。

就像被迫無奈只能聽從家人的孩子,慢慢都會叛逆一樣。迫於種種原因選擇向現實屈服的成年人,也會因爲“持續的自我勉強”、“內心訴求長時間沒有得到滿足”、“總是不能做自己”,而在實在承受不了的時候不得已選擇與所有人、所有“理性”爲敵。

成年人的生活確實不易,有時候確實需要勉強自己、把自己的訴求放在後面、戴上虛假的面具。可生活的決定權在我們自己手裏,我們可以“雖身不由己,但依舊選擇發表看法”、“不能給自己買衣服,但可以給自己買糖”、“不去批判攻擊他人,只是說自己內心真實所想”;也可以調整自己,讓自己不再執着於“想要”,而是主動擁抱當下的生活、把現在擁有的活成自己的“喜好”、把真實,溫柔的坦露在空氣中,不再逃避。

可我們有時候並沒有這麼做,反而只是勉強、壓抑、逃避,反而只是抱怨。

沒錯。勉強、壓抑、逃避是在自己阻礙自己;沒能積極調整自己去適應,而只是抱怨,也是在阻礙自己。

連自己都阻礙自己,那叛逆頻繁出現也就不奇怪了。

叛逆的存在是爲了促進我們的內在快速成長,是爲了促進我們成長到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自我、成長到能夠支撐自己、成長到能夠貫徹自我。

但很多時候,我們距離這些確實很遠,想做到也有心無力,便只能夾在“外界對自己的各種約束讓自己不得不從”與“內心實在不甘心如此”的矛盾中不斷的自我消耗、不斷的被迫叛逆。

這種生活並不好,不是麼?

而假如你不想過這樣的生活、不想被叛逆如此折磨,那也許你可以試着在從一些小事情開始,降低期待、自己考慮、自己做決定、自己行動,並用主動承擔後果替代抱怨或推卸責任。

一段時間之後,你肯定會感受到自己的變化。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文章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