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系列-30]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驾崩后,接班人一时成了个大问题。也许是对于自己的身体过于自信,或者是还没有想好立哪个儿子当太子,皇太极生前并没有留下传位的遗诏。

皇太极驾崩时,共留下了八个儿子在世,其中长子豪格已经长大成人。除了豪格,其他的皇子年龄最大的不超过十七岁,均属于未成年。

皇太极画像

按理说,皇太极这种情况不立太子、不留遗诏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豪格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的,应该不存在什么争议。

除了皇长子的身份之外,豪格还拥有很多的硬实力。他是正蓝旗的旗主,爵位是肃亲王,位高权重,手中有兵权。另外他非常勇猛善战,这些年追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豪格

但是,让豪格没想到的是,看似十拿九稳的皇位,却突然发生了变故。在确定新皇帝人选的会议上,大部分王爷、贝勒们对豪格继承皇位是表示支持的,但多尔衮、多铎兄弟坚决反对豪格继位。

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三个,他们的母亲是阿巴亥大妃。多尔衮兄弟掌管着正白、镶白两旗人马,多尔衮本人的爵位是睿亲王,不管是军功还是地位,都与豪格不相上下。

多尔衮

从军事实力上来说,多尔衮的正白、镶白两旗此时在八旗中是实力最强的,因为这两旗曾经是努尔哈赤亲自统领的精锐部队。多尔衮一方反对豪格继位,主要目的是拥戴多尔衮当皇帝。因为他们认为,这个皇位早就应该是多尔衮的。

当初努尔哈赤驾崩时,本来计划将汗位传给多尔衮。但是皇太极先下手为强,联合四大贝勒逼死了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大妃,抢走了大位。

阿巴亥大妃

因当时多尔衮、多铎都比较年幼,无力抗争,只能听从别人安排。虽然这些年皇太极对他们兄弟几个都还比较照顾,但多尔衮一方仍然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现在皇太极死了,而多尔衮兄弟已经羽翼丰满,此时来争一争当初失去的大位,也是可以理解的。豪格当然不肯让步,我是先帝的亲儿子,父死子继天经地义,你多尔衮凭什么来抢?双方剑拔弩张,都不肯让步,事情一下就僵在这儿了。

多铎

从最初的形势看,豪格一方是占上风的。除了他亲自掌控的正蓝旗,皇太极留下的正黄、镶黄两旗也是坚定支持豪格的。理由很简单,两黄旗在八旗中地位最高,如果多尔衮继位当皇帝,两黄旗现有的地位就必定不保了。

另外,礼亲王代善掌握的正红、镶红两旗,郑亲王济尔哈朗领导的镶蓝旗,也都表示原则上支持豪格继位,毕竟父死子继更有说服力一些。但这两人的态度就没那么坚定,因为他们也不想得罪桀骜不驯的多尔衮。

不管怎么说,支持豪格的八旗贵族占大多数,八旗中占了六旗,其中正蓝旗和两黄旗是态度最坚定的。双方虽然剑拔弩张不肯让步,但也都不想发生火并,因为一旦打起来,任何一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济尔哈朗

迟则生变,为了尽快打破僵局,多尔衮决定以退为进,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他对大家说,这个皇帝我可以不当,但也不能让豪格当,因为他德不配位。多尔衮提议由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担任辅政大臣。福临年幼,此时只是个六岁的小屁孩儿。

多尔衮的这个方案提出后,郑亲王济尔哈朗表示支持,因为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两黄旗的官员也赞同此方案,因为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两黄旗的地位都不会受损,哪个儿子都无所谓;礼亲王代善和他的两红旗本来就是骑墙派,你们谁当皇帝都行,反正也轮不到我头上,别打起来就行。

小福临

不得不说,多尔衮这招以退为进确实厉害,豪格从众望所归瞬间变成了孤家寡人。胳膊拧不过大腿,现在大家都拥护福临,豪格也只能接受现实,他在这场皇位竞争中是最大的失败者。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六岁的福临正式在盛京登基称帝,次年改元顺治,是为清世祖。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小福临能君临天下,是各方势力争斗平衡的结果。豪格虽然在战场上非常勇武,所向无敌,但在内部争斗中明显经验不足,关键时刻缺乏杀伐决断的勇气,最终把一把好牌打烂,错失皇帝宝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