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系列-30]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極駕崩後,接班人一時成了個大問題。也許是對於自己的身體過於自信,或者是還沒有想好立哪個兒子當太子,皇太極生前並沒有留下傳位的遺詔。

皇太極駕崩時,共留下了八個兒子在世,其中長子豪格已經長大成人。除了豪格,其他的皇子年齡最大的不超過十七歲,均屬於未成年。

皇太極畫像

按理說,皇太極這種情況不立太子、不留遺詔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按照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豪格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的,應該不存在什麼爭議。

除了皇長子的身份之外,豪格還擁有很多的硬實力。他是正藍旗的旗主,爵位是肅親王,位高權重,手中有兵權。另外他非常勇猛善戰,這些年追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豪格

但是,讓豪格沒想到的是,看似十拿九穩的皇位,卻突然發生了變故。在確定新皇帝人選的會議上,大部分王爺、貝勒們對豪格繼承皇位是表示支持的,但多爾袞、多鐸兄弟堅決反對豪格繼位。

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三個,他們的母親是阿巴亥大妃。多爾袞兄弟掌管着正白、鑲白兩旗人馬,多爾袞本人的爵位是睿親王,不管是軍功還是地位,都與豪格不相上下。

多爾袞

從軍事實力上來說,多爾袞的正白、鑲白兩旗此時在八旗中是實力最強的,因爲這兩旗曾經是努爾哈赤親自統領的精銳部隊。多爾袞一方反對豪格繼位,主要目的是擁戴多爾袞當皇帝。因爲他們認爲,這個皇位早就應該是多爾袞的。

當初努爾哈赤駕崩時,本來計劃將汗位傳給多爾袞。但是皇太極先下手爲強,聯合四大貝勒逼死了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大妃,搶走了大位。

阿巴亥大妃

因當時多爾袞、多鐸都比較年幼,無力抗爭,只能聽從別人安排。雖然這些年皇太極對他們兄弟幾個都還比較照顧,但多爾袞一方仍然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

現在皇太極死了,而多爾袞兄弟已經羽翼豐滿,此時來爭一爭當初失去的大位,也是可以理解的。豪格當然不肯讓步,我是先帝的親兒子,父死子繼天經地義,你多爾袞憑什麼來搶?雙方劍拔弩張,都不肯讓步,事情一下就僵在這兒了。

多鐸

從最初的形勢看,豪格一方是佔上風的。除了他親自掌控的正藍旗,皇太極留下的正黃、鑲黃兩旗也是堅定支持豪格的。理由很簡單,兩黃旗在八旗中地位最高,如果多爾袞繼位當皇帝,兩黃旗現有的地位就必定不保了。

另外,禮親王代善掌握的正紅、鑲紅兩旗,鄭親王濟爾哈朗領導的鑲藍旗,也都表示原則上支持豪格繼位,畢竟父死子繼更有說服力一些。但這兩人的態度就沒那麼堅定,因爲他們也不想得罪桀驁不馴的多爾袞。

不管怎麼說,支持豪格的八旗貴族佔大多數,八旗中佔了六旗,其中正藍旗和兩黃旗是態度最堅定的。雙方雖然劍拔弩張不肯讓步,但也都不想發生火併,因爲一旦打起來,任何一方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濟爾哈朗

遲則生變,爲了儘快打破僵局,多爾袞決定以退爲進,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他對大家說,這個皇帝我可以不當,但也不能讓豪格當,因爲他德不配位。多爾袞提議由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擔任輔政大臣。福臨年幼,此時只是個六歲的小屁孩兒。

多爾袞的這個方案提出後,鄭親王濟爾哈朗表示支持,因爲他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兩黃旗的官員也贊同此方案,因爲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兩黃旗的地位都不會受損,哪個兒子都無所謂;禮親王代善和他的兩紅旗本來就是騎牆派,你們誰當皇帝都行,反正也輪不到我頭上,別打起來就行。

小福臨

不得不說,多爾袞這招以退爲進確實厲害,豪格從衆望所歸瞬間變成了孤家寡人。胳膊擰不過大腿,現在大家都擁護福臨,豪格也只能接受現實,他在這場皇位競爭中是最大的失敗者。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六歲的福臨正式在盛京登基稱帝,次年改元順治,是爲清世祖。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小福臨能君臨天下,是各方勢力爭鬥平衡的結果。豪格雖然在戰場上非常勇武,所向無敵,但在內部爭鬥中明顯經驗不足,關鍵時刻缺乏殺伐決斷的勇氣,最終把一把好牌打爛,錯失皇帝寶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