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首古詩詞#

詩言志,旨發詩人內心強烈的思想感情,或反映現實、或發揮想象,讓噴薄而出的情感引發讀者的共鳴,達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因而讀者讀詩時,往往喜怒哀樂隨詩句而昇華。讀“漫卷詩書喜欲狂”則喜不自禁,讀“從此無心愛良夜”則惆悵失落,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既悲且怒……

唐詩中很多反映現實、表達悲情的詩讀來不僅僅情緒爲之感染,甚至還催人淚下。比如戰爭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寫生活困頓的“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還有悼亡的“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等等都是催人淚下的名句。

今天咱們再來欣賞一首冷門的催淚唐詩——邊塞派詩人高適晚年最動人的一首詩——《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寄杜二拾遺

唐·高適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詩題中的“杜二拾遺”就是詩聖杜甫。高適和杜甫早在開元年間就相識,當時二人都是有才而無人識,落魄不遇同病相憐。後來經歷了安史之亂,戰亂後高適曾顯赫過一段時間,做過節度使平定過永王叛亂;杜甫也入朝當了個左拾遺的小官。

但好景不長,二人不久後都被貶官。高適被人讒毀構陷,而杜甫則受到房琯案的牽連;後來高適年過六十,被貶爲蜀州刺史,杜甫年過五十,流落成都,二人再次相逢市場會面敘舊寄詩慰藉。這首《人日寄杜二拾遺》就是高適寄給杜甫的詩作之一,雖冷門,卻感人淚下!

這是一首七言古體詩,全詩共分三節,四句一節。前四句直接入題,一句“遙憐故人思故鄉”點出了二人同病相憐,既是說杜甫“思故鄉”也是說自己“思故鄉”,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家戰亂後的春色,撩動鄉愁空斷腸!

中間四句則是憐友之情、鄉愁之情、愛國之情的深化拓展:“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即使自身被貶在外,也憂心時局,愛國熱忱絲毫不減。"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則承接百憂千慮而來,身逢亂世動盪,被貶他鄉,今年與好友相思不見,明年又哪能預料到身在何處呢?深沉的感喟中盡是同病相憐的相思和心憂國家的愁慮,隱藏了內心無限哀痛。

最後四句則點出了二人生活困頓、壯志難酬,抱負依舊卻“書劍空老”!自己老邁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國家多事卻無所作爲,內心也有愧於到處漂泊流離的杜甫。

整首詩,無一字華麗奪目的詞藻,也沒有刻意雕琢的警句,純用渾樸自然的語言把個人遭際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結起來,道出發自肺腑的真情,感人至深。據說杜甫收到此詩後竟至"淚灑行間,讀終篇末”,並回贈了一首詩: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並序

序:開文書帙中,檢所遺忘,因得故高常侍適。往居在成都時,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憶見寄詩,淚灑行間,讀終篇末!自枉詩,已十餘年;莫記存歿,又六七年矣!老病懷舊,生意可知。今海內忘形故人,獨漢中王瑀與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愛而不見,情見乎辭。大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卻追酬高公比作,因寄王及敬弟。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

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嗚呼壯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動寥廓。

嘆我慘悽求友篇,感時鬱郁匡君略。

錦裏春光空爛漫,瑤墀侍臣已冥寞。

瀟湘水國傍黿鼉、鄂杜秋天失鵰鶚。

東西南北更誰論?白首扁舟病獨存!

遙拱北辰纏寇盜,欲傾東海洗乾坤。

邊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

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處覓王門?

文章曹植波瀾闊,服食劉安德業尊。

長笛鄰家亂愁思,昭州詞翰與招魂!

每天詩詞獵奇,關注讀書狗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