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讀唐代小說《霍小玉傳》,就對唐代小說感興趣,研究了一番,發現唐代小說的創作題材和藝術特色,對後世小說的創作和發展,有着極大的影響。

從魏晉南北朝時起,所謂的小說還停留在神仙鬼怪、宗教及動物植物類的。寫作手法比較簡單,甚至還有筆記體,也就是像《世說新語》這樣記載士族大夫日常禮儀等等。

到了唐代,小說開始進入成熟的創作階段,雖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但總體來說,文學體裁樣式更自由、多樣化,同時也能具體反映,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理想。

讓小說更像小說。因爲像小說,所以說唐代小說比較成熟了。那麼唐代小說的成熟,體現在哪幾方面呢?

唐代小說成熟的標誌,簡單的說有三方面:

首先是唐代的小說,開始是有目的、有意識的進行小說創作。作者可以通過小說的形式和內容,來表達自己的一些觀點、看法和思想。小說從”無意“轉向“有意”,成爲真正意義上的一種文學形式。

其次唐代的小說,從敘述、格式等方面取代了之前的筆記體,滋生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傳奇小說。所謂傳奇,是中國古代小說的一種文學體裁,通俗的說就是用傳奇手法來撰寫奇聞異事,而傳奇手法就是情節曲折,結構完整,能有一定思想觀念的特點。

所以唐代小說又叫唐傳奇。

唐代小說除了語言和情節構造上,比之前的筆記體小說更精進,同時從題材上,比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也是有所改變的。這也是唐代小說,比較成熟的標誌。

小說創作進入唐代,因爲創作題材寬泛,風格也是多樣化。唐代小說的創作題材,大致分爲四種:

第一種是是神仙鬼怪故事

小說的最初起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經》,當時的《山海經》裏面,都是神仙鬼怪類的,比如《戰神刑天》等等。

小說一路發展到唐代,也有寫一些神仙鬼怪的,比如《枕中記》等等。只能說進入唐代之後,小說題材也在發生變化,從神仙鬼怪類過渡到寫人間百態。

第二種就是男女戀愛故事

最有名的應該就是《鶯鶯傳》《霍小玉傳》《李娃傳》等等,這類故事是寫愛情的。當然,愛情故事也有《柳毅傳》這類的,裏面依然有神仙鬼怪的影子。

第三種是俠義類故事

俠義類的道推《謝小娥傳》《紅線傳》等等,這類作品寫的都是鋤強扶弱、俠肝義膽的英雄行爲。只是這類小說多是盛行於晚唐,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民衆渴望得到保護,當然也希望有人能夠出來行俠仗義。所以,也就有了《聶隱娘》《崑崙奴》等等。

第四種的類型就是類似於寫實,當然這類作品不是很多,比較有名的也就是陳鴻的《長恨歌傳》。與白居易的《長恨歌》不同,白居易就是詩歌,陳鴻的則是散文加故事形式。

雖然寫實類不是很多,但是隨着社會發展進步,小說作者越來越趨向於到民間採風,寫民間衆生的喜怒哀樂。

總而言之進入了唐代,中國小說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因爲創作題材多樣化,唐代小說就形成了年代特有的藝術特色。

那麼,唐代小說有哪些藝術特色呢?

1,敘事中更突出人物形象。

唐代以前的小說,就是單純的故事,人物形象比較籠統,但是到了唐代,小說不僅敘事,在敘事時,對人物的形象刻畫也有了更大的進步。

以《霍小玉傳》爲例。

霍小玉與李益相好,自知身份地位等無法與之常相守。小說通過對話,刻化出霍小玉的個性。

玉曰: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壯室之秋,猶有八歲。一生歡愛,願畢此期。然後妙選高門,以諧秦晉,亦未爲晚。妾便捨棄人事,剪髮披緇,夙昔之願,於此足矣。

霍小玉對李益說的意思是,此前所有的歡愛,就在這段時間內享受完,以後你去挑選名門望族結婚,我剪髮穿黑衣也不找了,但看你幸福也就滿足了。

事實果真是這樣子的嗎?當然不是這樣子的,霍小玉也是希望在李益這裏獲得幸福,但她又是一個聰慧的女子,她的這段話其實就是試探着李益。

從這段對話裏就可以看出,霍小玉活得很通透,世事洞明,她怕李益負心,提前敲打一下。但最後,李益終究負了她。

也就是說從唐代開始,小說在敘述的過程中,也在一點點的塑造人物個性,相比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進步了很多。

2,唐代小說注重了細節描寫。

我們以《柳毅傳》爲例,這篇小說曾經拍過電影,在當年也是比較轟動的。

柳毅初見龍女時的情景。

“見有婦人,牧羊於道畔。毅怪視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臉不舒,巾袖無光,凝聽翔立,若有所伺。”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

他看到有個婦人在放羊,他覺得奇怪,就仔細打量,發現放羊女是個美麗的女子,但是她雙眉微皺,面帶愁容,穿戴很破舊。她出神地站着,好像在等待着什麼。

通過細節描寫,柳毅因爲對放羊女的神態及衣着產生興趣,纔過去詢問,後來才知道竟然是龍女。

細節描述出龍女美麗,但是穿着破舊,通過對比,才引起柳毅的注意。否則,放羊女有很多,柳毅不可能每次都會停下腳步詢問。

在《霍小玉傳》裏,也有細節描寫。比如,霍小玉初見李益的情景。

玉乃低鬢微笑,細語曰:“見面不如聞名。才子豈能無貌?”

從細節裏可以讀出,霍小玉是溫柔女子,她輕聲細語以及說話的樣子,描述出她雖入風塵但不俗。

3,唐代小說開始心理描述。

小說發展到唐代,開始有了人物心理描述。而此前小說,多是鬼怪或者士大夫日常禮儀等等,極少有心理活動。

但是到了唐代,在敘事過程中,除了突出人物個性以外,對人物心理也有了細膩描述。

比如最有名的唐傳奇《虯髯客傳》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當時李世民還沒有成爲皇帝,他和虯髯客的第一次見面,小說是這樣寫的。

“使回而至,衣衫不履,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虯髯默居末坐,見之心死。飲數杯,招靖曰:真天子也。”

這段話前面描寫的是李世民,神氣揚揚。虯髯客看到後,自認比不過,也對李世民折服,就告訴李靖說,他是真命天子。

虯髯客坐在那裏,默不作聲時,心裏已經認可李世民,雖然自己是俠客,終究在氣度方面不如李世民。

“見之心死”,其實就是虯髯客的心理活動。

4,唐代小說注重詩意描寫。

許多唐代小說的作者,會有融詩於文的習慣。也就是在小說中會出現詩歌,在一篇小說中詩文會頻繁出現,其實也是表現小說人物、推動情節、突出主題的一種手段。

比如《鶯鶯傳》:“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這是比較典型的融詩於文,讓小說詩意化,這也是唐代小說的一個特色。

從唐代小說的創作題材到小說藝術特色,可以說對後世小說的創作有着極深的影響。尤其是唐代小說的寫實性創作,可以說在文學史上開闢了新的藝術天地。

唐代小說創作的趨於成熟,推動了中國小說的發展進步,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