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們身邊突然多了很多“快遞櫃”,越來越多的快遞“被迫”進了快遞櫃裏,越來越少的快遞員會“送貨上門”,由此引發出“快遞憑啥不送上門”的討論。

快遞櫃的苦惱還沒結束,進入2019年,各個小區及周邊的“快遞代收點”如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冒了出來。那麼,爲什麼會先有“快遞櫃”的大爆發,後有“快遞代收點”的突進呢?快遞代收點爲什麼又會成爲2020年各大快遞公司的“兵家必爭之地”呢?

菜鳥驛站

快遞櫃和代收點有何區別?

本質上,快遞櫃和快遞代收點其實是一種服務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之所以快遞櫃會打頭陣,還是因爲其成本相對是比較低的。但是快遞櫃存在另一個問題,就是其“容量”是有限的,導致其利用率偏低,一些中、大型的快遞包裹,不太容易入櫃。同時,對於快遞員來說,把包裹放入快遞櫃的過程還是比較痛苦和費時的。

快遞櫃是一個“冷冰冰”的格子間,但快遞代收點會有工作人員,這對一些中老年人來說,方便了很多。對快遞員來說,把快遞交到快遞代收點,速度會比較快。

效率決定了快遞員的收入。

快遞櫃

快遞公司“代收點”大決戰

前面提到的快遞櫃,目前已經接近飽和,入局的公司有速遞易、中集e棧、雲櫃、格格貨棧等。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快遞櫃的市場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了“菜鳥+中郵速遞易體系”與“豐巢系”雙雄爭霸的局面。

這個局面到2020年5月份發生了悄然逆轉,豐巢收購中郵速遞易,佔據70%的市場份額。這對於菜鳥來說,情況似乎並不樂觀。

有意思的是,京東快遞一直未大規模使用快遞櫃,隨着市場競爭的加劇,京東也將啓用自營智能快遞櫃,首批快遞櫃已經完成投放,未來將大力鋪開。

快遞櫃市場已經“滴水不漏”,快遞企業們經過2019年殘酷的“價格戰”後,二三線快遞公司被徹底邊緣化,倒閉、轉型和被收購已經成了大多數中小快遞公司的歸宿。

那麼,剩下的那些頭部快遞公司,又將如何應對2020年“新一輪”挑戰呢?快遞代收點的火爆,似乎就是答案。

驛站到底賺不賺錢?

在代收站點方面,目前比較成熟有菜鳥驛站、圓通的媽媽驛站、百世鄰里、中通的快遞超市等,根據可靠消息,順豐目前已經在上海成立一家獨立公司“小驛科技”,打造豐巢之外的戰略產品。

說到底,快遞代收點是一個商業設施,那麼,開設驛站到底賺不賺錢呢?

“驛站是否賺錢”這個問題,得從多方面來看。對於快遞公司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代收點的虧與賺並不會影響自身的業務發展;但對於具體經營快遞驛站的老闆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

快遞驛站不賺錢的一門生意

先下一個結論:快遞驛站或者代收點很難賺錢。

即使賺錢,也賺得是辛苦錢。有人可能會反駁說,這年頭,做啥不辛苦。話是不錯,但具體到快遞驛站、甚至整個快遞行業來說,除了身體上的辛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辛苦。

代收點主要賺得是快遞件的保管費,那麼,當地快遞的量就成爲至關重要的點。但是,快遞驛站又是一個服務範圍邊界比較明顯的產品。首先是快遞驛站的管理公司,比如菜鳥,會嚴格限制驛站的密度和覆蓋範圍,基本上一個小區一個或者500米一個。其次,是消費者體驗。即使菜鳥等公司沒有這個限制,把你的快遞放到隔壁小區的驛站去,你會樂意嗎?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可以做個數據演示,假設你在一個4500人的小區,開了一個唯一的驛站,你到底能不能賺錢。

4500人的小區,在一般地方都屬於中等規模的小區了。我們假設都是3口之家,那麼就是1500戶。我們再假設每個家庭,每天都會購買一個快遞需要送到驛站保管,那麼一個月就是1500*30=45000件包裹。一個包裹平均收取0.5元的保管費,那麼一個月的大概收入是22500元,這裏沒有包含寄送快遞賺錢的費用。

假設1500戶家庭裏,每天都有30戶家庭需要寄快遞,平均每單賺錢5塊錢,那麼你這個驛站一個月寄件收入是30*5*30=5000元,剛好可以抵消房租、水電的開銷。那麼,前面收件拿到的2萬多塊錢,是不是就是你的純收入呢?

很顯然,並不是。

因爲每天1500件的快遞量,你一個人忙不過來。首先,1500單裏會有各種諮詢、異常和投訴,你可能需要配置一個客服來專門應對。其次,快遞入庫、出庫,至少需要一個人招呼着。僱2個人幫你幹活,你是不是就可以當甩手掌櫃,每天數錢就好了呢?很不幸,你可能需要出去送快遞,因爲有些快遞是需要你送上門的,不送的話就等着投訴喫罰款吧。

前面提到的這兩人,每月需要付多少錢,你還剩多少錢呢?

再有,又有多少個快遞驛站,每天能收1500個包裹呢?在各大快遞公司、資本決戰快遞代收點的2020年,大家真該擦亮雙眼,避免成爲他們的“炮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