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山東高考狀元,張來玉,出生於1981年,山東省濟南市濟濟陽區高考理科狀元,最終因父母強求,放棄北京的大學,被南京大學錄取。然而,入學第一年,就發生了意外。剛上大學,張立新在單位接到兒子輔導員的電話,電話那頭說,“張來玉失蹤了”。此後的20年間,父母兩收到過無數個線索,奔波了多地,從四十多歲的壯年成了年近七旬的老人,卻始終沒能找到兒子。

強勢父母,造就孩子性格

據多方瞭解得知,張來玉高中時期就談戀愛了,當時女孩子考入北京,而張來玉落榜,第二年張來玉的分數可以考入北京,但父母強求他填報了南京大學。上大學第一年,女孩子寄信說分手,最終張來玉失蹤。

導致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在於,孩子的性格,受不了分手的挫折而選擇失蹤。然而孩子的性格除了天生基因外,無疑跟父母有關,強勢的父母對陳來玉的性格更加內向,更加不愛溝通,一切按部就班地聽從父母的安排,但最終導致孩子的崩潰。

真的是“爲了你好”嗎?

父母教育孩子經常要說的話就是“爲了你好”,在讀書和學習一這塊確實多數是爲了孩子好。然而,當這種“爲了你好”的上升到干預、命令、強求時,就真的不是爲了孩子好了。

上大學,報考志願方面,還是要更多地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而不是強加干涉,更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去代替孩子做選擇。這纔是爲了孩子着想。

張來玉悲劇的產生,無疑與其父母有重大關係。若按照張來玉的想法考入北京,他與女孩的緣分說不定還能成。而干預的結果是,張來玉不但沒有去北京,跟女孩的緣分也盡了,不得不說張來玉父母的“好心”,辦了壞事。

溝通是避免此類悲劇發生的不二之法

親子溝通是避免誤會,瞭解對方的最好方法。特別是在重大選擇面前時,溝通就顯得尤其重要。父母有父母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即使是在現在,父母不顧孩子意願而直接給孩子做出選擇的事情也常常發生。例如父母認爲的有前途的專業,而孩子的興趣愛好,對專業的興趣則絲毫不顧。說是爲了孩子將來畢業後更好地找到工作,而實際情況是,孩子對專業不感興趣,退學復讀、改變專業還是比較好的,有些孩子放棄自我,甚至放棄學業、天天打遊戲,這樣的悲劇就是沒有溝通的結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