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德已远超三皇五帝,所以既不称皇也不为帝,而是凌驾于上古所有帝王之上,自称始皇帝,个人私欲开始急速膨胀,不仅在国内施行严刑峻法的高压统治,最过分的是竟然在短短十几年间五次巡游,使得本来就满目疮痍的天下更加雪上加霜,终于导致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短短二世而亡,那么秦始皇究竟为何要耗费天下税赋去搞大巡游,难道仅仅是为了向老百姓们耀武扬威吗?真实原因也许不那么简单。

秦始皇巡游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不像康熙微服私访哪里都去,而是基本只奔着一两条线路,最神奇的是五次巡游有四次就到了同一个地方,而后在此处呆个几十天便“刻石记功”而还,司马迁在《史记》里就记载了他如何歌功颂德,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几乎没有提到他到此处的真实原因,这也不能怪太史公,而是因为秦朝的起居注官们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后来人修史无从考据,也就不足为怪了。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嬴政开始了他第二次规模浩大的巡游,此次的目的地没有明说,但只有始皇本人知道,除了封禅泰山,那就是去一个地方——琅邪。琅邪是个古代地名,现在叫做琅琊,或者琅琊台,确切位置在今山东省青岛市东南部,秦始皇第一次到这里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不仅逗留了三个月之久,而且将内地百姓30000户迁徙到这里,修造了雄伟的琅琊台,并刻石记功。《史记》里明确记载: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名得意。

秦始皇为何对琅琊这个地方如此看中?从他后来的举动或许能够窥知一二。打发走大骗子徐巿等人后,秦始皇才切入正题,在归来的途中经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斋戒沐浴后,派千余人下泗水去找一件东西,这件东西甚至比长生不老药还要重要,那就是九鼎中的一只,也就是后来的徐州鼎,结果毫无所获,这让始皇气急败坏,在归途中遇到大风,竟然迁怒“湘君”,发刑徒3000把一座郁郁葱葱的湘山砍伐的寸草不留,可见他的心情有多糟糕,也从侧面证明他对这方下落不明的鼎有多重视。

从此以后的三次东巡,秦始皇都要到琅邪,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在沿途或者海边找到这方鼎的蛛丝马迹,而一帮方士骗子忽悠秦始皇找不死仙药实际上秦始皇心知肚明,不过是用他们来掩人耳目罢了,那么他为何单单对琅邪这个地方“情有独钟”?答案还要从很早以前说起。

上古时期黄淮流域水患频仍,大禹疏浚河道将天下水脉分为九条,而后造了九只大方鼎来秘藏于各水脉的关键位置,用以永镇水患。到周代时期,这九方大鼎逐渐演变为天下权力的象征,被周王室收拢藏匿于宗庙,视为国之神器,想以此来震慑天下各路诸侯,想要“问鼎”,先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后来周朝式微,到东周末年天子出逃时放出风来说是将九鼎也带了出来(不知道用什么车拉的),结果横渡泗水时不偏不倚就丢在了河里一只(不多不少),这就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秦始皇相当迷信的一个人,按说六国都灭亡了,天下还有什么能够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但作为一个帝王,尤其是开创基业的帝王,总想着生前将所有不安定因素全部排除,才能给子孙后代创造安定的统治环境,因此以后的东巡,秦始皇总是必到琅邪,一方面他希望在途中能够得到这个鼎,另一方面就是觉得不断到琅邪台巡幸,以自己的天子气压制这种不安定因素,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后来刘汉王朝的缔造者果然就出自泗水流域的沛县,刘邦这个小混混没有得到那一方令秦始皇寝食难安、到死也没有得到的“神器”,却最终夺取了他辛苦创立的“万世王朝”,这难道是巧合吗?从这里可以看出,始皇老儿的担忧真的不是没有道理。其实说白了都是封建迷信思想在作怪,自古以来都是得名心者得天下,如果像秦始皇这样实施暴政,把老百姓不当人,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数以千万计的“刘邦”们揭竿而起来推翻他,岂是小小一方青铜鼎能够左右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