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與隋朝,就像一對歷史的雙胞胎,都在亂世中一統天下,但都是短暫的輝煌,朝代的命運是驚人的相似,更令人喫驚的是,兩個朝代正統繼承人的命運也一樣,秦始皇的長子扶蘇,隋文帝的長子楊勇,他們最後都沒能繼承王位,被自己的弟弟設計害死,退出了歷史的大舞臺,徒留後人一聲嘆息。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公子扶蘇這名字的來歷,作爲秦始皇的長子,從他出生那天起,就註定了不平凡的命運。幼年的扶蘇機智又驍勇善戰,堪稱文武雙全,更難得的是,他有一顆仁慈的心,體貼百姓,敢直諫,即使他因仁慈而死,他也不相信自己的親兄弟會謀害自己,所以他才能做到自力更生。

在扶蘇的生命歷程中,他在歷史上留下的文字很少,但有關他的話題卻一直爭論不休,爭論不休的主要是扶蘇是否是秦始皇選定的繼承人,以及他的死是否值得惋惜。

支持者認爲,扶蘇是長子,又德才兼備,自然是首選;

反對者認爲,秦始皇一生未立太子,從這個角度來說,秦朝沒有嫡子,從史書上看,扶蘇因爲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而被髮配出宮,到上郡去監管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從這一點看,秦始皇顯然並不認同扶蘇是自己的皇位繼承人,因此,胡亥和趙高等人雖然心懷私心,但他們下了假令逼迫扶蘇自盡也並非沒有理由。

這兩種說法雖然各有其道理,但前者更接近事實。

雖然沒有立太子,但秦始皇一直以正統繼承人的標準培養扶蘇,要求嚴格,從扶蘇交往的人來看,自幼他接觸的都是一羣棟樑之材,或有賢人,他與蒙恬交情甚深,就是典型的例子。而且扶蘇的性格雖與秦始皇不同,但父子之情一定很深,他們一生的追求一定是一致的,那就是一統天下,安定民心,不過他們的方式不同,因爲他們的處境不同。

在後世看來,秦始皇一統六國,必然恩威並施,秦始皇也許是暴戾的,但他一統六國,卻從未殺降將,從未有過屠城之舉,即使是王室後人六國,也沒有趕盡殺絕,這樣一個皇帝,不可能沒有仁慈。至於扶蘇,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已經替他打好了江山,他可以光明正大地仁愛別人,而此時的王室,也需要這樣的一個繼承人,秦始皇對扶蘇心滿意足,因爲他知道,打江山要狠,守天下要仁

至於扶蘇因焚書坑儒而勸諫秦始皇,此事同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一樣,至今仍存爭議,但不管怎樣,秦始皇的意圖應該是對這位繼承人進行更多的磨練和考驗,畢竟皇位有機會坐上去,也要有實力坐穩。

沒想到,扶蘇最後還是被殺了,他太仁慈了,以爲自己的親人不會謀害自己,也以爲自己的父皇想要將他處死,扶蘇不是沒有機會反抗,但因爲他是扶蘇,他不會反抗。他們的陰謀並不高明,胡亥和趙高,雖然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明白這一點,因爲他們永遠不會明白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的扶蘇,是如何的仁慈,他們只是拿着扶蘇一生最珍視的親情和親人,對他施以殺戮,才使他悲痛欲絕。

現在扶蘇的死令人悲嘆,與扶蘇相比,楊勇的死似乎默默無聞,但實際上卻是另一場悲劇。

在歷史上,楊勇不是非常有名,身爲隋文帝的長子,他在政治上的建樹不多,不是因爲他沒有政治頭腦,而是因爲隋文帝對他的猜忌太深,至於這種猜忌的滋生,不論怎麼說,都離不開楊廣的離間。

除此之外,史書上說楊勇生性貪圖奢華,個人認爲,這種說法有些誇張嫌疑,首先,史書上的這一點是怎麼解釋的?楊勇愛好寶物,寵愛侍妾,但經過一番推敲,愛好寶物這一條雖然可信度高,但縱觀史書,並沒有具體說他收藏的寶物究竟是什麼,他寵愛的雲昭訓也爲他生了三個兒子,這樣分析,兩人也是情投意合。

其次,楊勇是一位頗具文采之人,從小讀好書,鑽研辭賦,與當時明克讓、姚察、陸開明等文士私交甚好,骨子裏就是清高脫俗,這說明楊勇並非俗氣之人,他的審美情趣是沒有問題的,奢華也是無價的,只能怪好東西總是無價的。

楊勇的性格與楊廣大不相同,楊廣頭腦縝密,時刻盯着太子的位子,而他呢?自以爲已過了高枕無憂的日子,哥哥楊廣便把母妃宣華夫人拉到父親隋文帝身邊,在枕頭風的吹拂時,楊勇依然一如既往地過着自己的日子。

楊勇是個好人,歷代太子爲了保住地位骨肉相殘的事屢見不鮮,而縱觀他的一生,面對比自己更有成就的弟弟,他沒有妒忌,更沒有進言功高震主,離間隋文帝與楊廣的感情,他之所以被廢,只是因爲他的單純,他的不幸源於他的身份,假如他和楊廣身份互換,他是嫡次子,他的一生就會是閒散的王爺,平平安安到老,只可惜,他最後還是沒有過上這樣的生活。

扶蘇和楊勇,他們的悲劇人生讀來令人歎爲觀止,但好的歷史是公平的,時光終會流逝,後人將永遠記得,曾有兩朝失掉兩位優秀的後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