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學上,“瘀”通常是針對血來說的,具體指的是血液停滯所形成的病理代謝產物,即“瘀血”。《說文解字》載:“瘀,積血也。”是指人體內蓄積凝結而不流行的血。

現代人談“瘀”色變

《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血液在人身中,循經絡流動,以濡養人身各部組織器官,保持着人身臟腑經絡、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的正常功能活動,維持人體及其各部組織的生命活動。然血液一旦失其流動之性,發生滯澀不流,則轉化爲瘀血。

血瘀證幾乎可以涉及到臨牀各科的大部分疾病之中。常因瘀血的發生原因不同、停滯的部位有異及血瘀的程度有別,而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病證,人飲食起居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滯不行,故百病由瘀血者多。中醫所說的胸痹、心悸、脅痛、痹症、中風、積聚、眩暈、頭痛、不寐、血證、鬱證、癲狂、胃痛、呃逆、腹痛、皮膚病等或多或少都與血瘀證相關,尤其可造成癥瘕積聚,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各種腫瘤,所以現代人往往談“瘀”色變。

血瘀易致多種病

中醫講,“氣爲血之帥,血爲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意思是說,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逸、痰飲結石等各種致病因素均會引起臟腑功能失常,導致氣虛或氣滯,進而影響血液的運行,重則形成瘀血。

中醫理論還有“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的說法,即血液充盈於經脈之中,在寒溫適宜的條件下才能正常運行。血寒則血液運行遲緩,阻滯於經脈形成瘀血;血熱則會耗散體內津液,導致血液黏滯,運行不暢。換句話說,血寒、血熱都可致瘀。

外傷也會直接形成瘀血。例如跌打損傷,輕則傷及肌膚,重則傷及內臟,致使血離經脈,不能及時消散或排出體外。

當血成瘀停留在人體不同臟腑時,將會導致相應臟腑功能失常,出現各種病症。

瘀血在心,表現爲胸悶、心前區刺痛,或痛至左臂內側、脣舌青紫;

瘀血在肺,表現爲呼吸困難、胸痛胸悶、咳血或咳粉紅色泡沫樣痰;

瘀血在肝,表現爲脅肋刺痛、久見腫塊,若兼有脈絡滯塞的情況,還會有腹部脈絡怒張、面色青黑等表現;

瘀血在胃腸,表現爲胃脘處固定部位刺痛怕按、大便色黑如漆;

瘀血在子宮,表現爲痛經、小腹刺痛怕按、經色紫暗有塊,或崩漏血下;

瘀血在腦,表現爲頭痛、頭暈、癡呆、語言不清,或癲狂發作等。

日常活血化瘀這樣做

要想消除或預防瘀血,就要針對瘀血形成的原因,加以規避和改善。首先是加強運動,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活血方式。每天抽出半小時左右活動筋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明顯改善不適症狀。傳統健身術,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太極拳等,都十分有利於血液的正常運行。

其次,穴位推拿按摩也有利於推動血液運行,改善瘀血的程度。常用穴位有膻中、間使、太沖、氣海、三陰交、膈俞、血海、合谷等穴,每個穴位分別按揉3~5分鐘,每天做1~2次。做完後,可以把雙掌搓熱,在局部揉搓,能夠更好地調理局部氣血。或者艾灸三陰交、血海、曲池、足三里等穴,每天灸1次,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同樣可以改善瘀血情況。

日常泡腳、艾灸等也可以起到消除或預防瘀血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可多食山楂、紅糖、黑木耳、三七、黃芪、紅花、魚類、雞蛋等食物,經常煲一些山藥粥、花生粥、薏苡粥等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粥品。強調不宜喫寒涼冷凍的食物。

推薦活血化瘀藥膳

當歸田七烏雞湯。取烏雞1只,當歸15克,田七5克,生薑1塊,鹽適量。具體做法:把當歸和田七放進清水中浸泡清洗,然後與生薑、烏雞一同放入鍋中,加適量鹽,倒入清水,上蓋後大火燒開,改小火燉1~2個小時,待雞肉爛熟後食肉喝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