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兵者,詭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海宸譯曰:用兵作戰,就是詭詐。

因此,有能力而裝做沒有能力,實際上要攻打而裝做不攻打,欲攻打近處卻裝做攻打遠處,攻打遠處卻裝做攻打近處。

對方貪利就用利益誘惑他,對方混亂就趁機攻取他,對方強大就要防備他,對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撥他怒而失去理智,對方自卑而謹慎就使他驕傲自大,對方體力充沛就使其勞累,對方內部親密團結就挑撥離間,要攻打對方沒有防備的地方,在對方沒有料到的時機發動進攻。

這些都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訣竅,不可先傳泄於人也。

孫子講到權變時,賣了個關子,沒有繼續解釋什麼是權變,如何權變。而是繼續煽風點火,把兵法說得神乎其神。來一句“兵者,詭道也”,先來一句話把吳王震住,帶兵打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學那麼多本事,也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夠學到的。我帶着那麼多本事來投奔你,你必須重用我!倘若職務和待遇沒有達到預期,我可能要另投高明瞭。

陳嘉俊不得不感嘆:孫子求職心機亦詭道也!

一方面要求領導知人善任,另一方面又要求領導不要干涉太多。但對領導者來說,部屬能力出衆,擔心其功高蓋主,部屬能力不足,只能累死主將。相互之間如何平衡如何制約,如何形成合力,是歷史上的一大難題,歷朝歷代交出的答案大多殘酷之極。

孫子向吳王表明一個心機:你只要知道我是有真本事的,我是可以幫你實現霸業夢想的。至於那些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詭道兵者,君主懂不懂不要緊,我懂並能熟練運用就可以了。隨便說幾招,都會讓你感到兵法裏的博大精深,讓你雲裏霧裏的。

吳王被前來求職的孫子如此拿捏,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叫他是個有夢想的君主呢?爲了稱霸中原,他求賢若渴,爲此只能放低身段放下尊嚴。古之成大事者,往往都會做出這種選擇。

這裏孫子又埋下伏筆,吳王啊,你拜我爲大將軍之後,還不能干涉我指揮部隊,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在外打戰,要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如果讓遠在宮廷的吳王知道了,沒準敵人也知道了,這可是打戰之大忌。乾脆您別管,讓我放開手腳去指揮打戰。

當然,這裏還要有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吳王要相信孫子的絕對忠誠,二是吳王要相信孫子的超強能力。兩者缺一不可才能實現“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套理論發展到現在,就叫委託式指揮或委託式管理。

正因爲有這個想法,當吳王讓孫子訓練女兵的時候,他就迫不及待地行使“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的權力,直接把兩位女隊長——吳王的寵愛的妃子當衆殺了,且美名其曰要由此來立威。

這一事件,見證了孫子的統兵能力,也見證了孫子的獨斷專行——他絕對不喜歡別人干涉。這種立威方式,與其叔父司機穰苴如出一轍,也意味着他們的結局都差不多。

那時的吳王還有遠大理想,爲了成就霸業,捨棄兩個妃子沒什麼。可是日後難免哪天又會想起兩個妃子的溫柔,孫子的命運就急轉直下了。

僅從打戰的角度出發,孫子的考慮也許是對的。但從做人做官的角度出發,孫子的做法有點欠妥,顯得過於武斷,他只謀了君主心思的一面,而沒有謀到另一面。初心決定未來夢想,開始決定最終結局。孫子啓動開掛人生的模式,顯然是操之過急,急於求成之舉。

在打仗過程中,如何把真做假把假做真,考驗着將領們的智慧。同時,又要努力去識別敵人的真假。發展到現在,就是偵察與僞裝技術。在情況不明時,往往都要實施火力偵察。態勢不明的時候,就要打出個態勢來。誘之、取之、備之、避之、撓之、驕之、勞之、離之等,都算是火力偵察,目的就是等對方實力充分暴露,爾後一舉將其擊潰。

職場中亦是如此,情況不明時陷入僵局時,就要想辦法打破僵局獲得真實情報,火力偵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陳嘉俊(90後作家、演員、歌手),中國政法大學新聞評論員、中國國際報告文學研究會,國學文化傳承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CCTV央視決策中國欄目;中國智庫聯盟專家委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