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在宋、明、清等古代和近現代的許多中醫藥著作中均有收載,在古代的《飲膳正要》和當代的《新飲食本草》等食療本草中亦有記載。其來源於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實,我國雲南、廣西、貴州等省區爲主產區。

草果味辛香,其性溫熱,功能燥溼除寒,爲脾胃寒溼病證的較常用藥,主要用於寒溼內阻之脘腹脹痛、痞滿、嘔吐、泄瀉、瘧疾、瘟疫、食積不化等症。西醫學所稱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斑禿等疾病的中藥方藥治療中,也經常用到了草果。

草果主含揮發油,油中含桉油精、香葉醇、檸檬醛等化學成分。具有抗胃潰瘍、調節胃腸運動、鎮痛、抗病原微生物等藥理作用。

草果入藥用,多用果仁,且多入湯劑,用量爲3~6g,不宜超量使用,因爲草果溫燥之性比較顯著,超量使用容易引起胃腸不適。同時,陰血虧虛者應忌用。腸胃有溼熱者亦忌用。孕婦、兒童不宜用。

草果雖被列入藥食兩用之物,並非能夠直接作爲食用之物,僅能作魚、肉菜餚的佐料即香料之用,並有五香之一的說法,是烹製魚肉、豬肉、牛肉、羊肉、鴨肉等菜餚中較佳的香料。

一般來說,用於燉煮魚或肉食菜餚,多用帶殼的整個草果;用於滷製牛肉、燒製醬排骨、豬蹄、肘子等,則用草果仁單獨研粉,或與小茴香、八角茴香、肉豆蔻、肉桂、胡椒、丁香等混合研粉備用,臨時取少許作爲辛香佐料用之。

人們青睞用草果烹調菜餚,一是可去腥除羶,增進菜餚味道,因草果具有較濃郁的辛辣香味,可使菜餚味道香醇可口;二是可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因草果本身即爲芳香化溼藥,可溫散脾胃寒溼,消除寒溼積滯,有一定順氣、健胃和散邪作用;三是可以增色,因草果汁液的本色以黃紅色爲主,色較鮮豔。

值得注意的是:草果不能成爲常用食物,僅是一種食用佐料,因爲其性味辛熱、燥烈,不宜過多或長時食用。

END

供稿:湖南中醫附一藥學部

作者: 劉紹貴

校對:陳雙

審覈:黃娟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