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見一條人神共憤的視頻:

一女子隨手扔垃圾,被路過的女孩撿起,該女子用自行車連續撞擊並掌摑小女孩。

警方涉入調查後發現,竟是母親打罵體罰女兒!

該母親下狠手的原因,是女兒當天擾亂課堂紀律,並與其他同學發生糾紛,被學校兩次約談,因氣憤而對女兒進行打罵體罰!

就算孩子有錯在先,家長也不該用如此狠毒的方式虐待她!

通過暴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一生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的!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父母的雙手是用來擁抱孩子的,而不是用來打孩子的。

深以爲然。

我們總愛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對那些愛我們的人,從來都是不公平的。

1、

3歲以內的孩子不能打

保護他的脆弱敏感

在綜藝《媽媽是超人3》中,賈靜雯的女兒咘咘就是一位“叛逆女孩”。

睡覺時間非要喫蘋果,賈靜雯明確表示不可以時,咘咘情緒崩潰;

賈靜雯爲咘咘編歌詞,咘咘卻趁賈靜雯不注意將她寫的所有歌詞擦掉;

甚至,在練習唱歌時,咘咘把妹妹BO妞推倒在地。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你會怎麼做?大發雷霆?還是乾脆打一頓再說?

賈靜雯卻沒有這麼做,而是冷靜地把咘咘抱在懷裏嚴肅地問:

你爲什麼把妹妹推倒?玩累了嗎?

咘咘卻說:

因爲我想抱妹妹,所以我把她推開了……

咘咘說完之後,撲到了賈靜雯的懷裏,摟住了媽媽的脖子。

賈靜雯一手抱起兩個女兒,親切地說:

我知道了,你們都想要媽媽抱對不對?好,兩個都抱抱。

事後,賈靜雯在採訪中說道:

我從來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因爲你一吼孩子就害怕了,反而會用一種失控的方式對待你,這時你就會崩潰……所以大人一定要沉住氣,過濾掉孩子的鬧情緒。

實際上,孩子3歲以前的心智都是不成熟的。

他的所有活動僅僅是爲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像類似“推妹妹”的動作其實都是無意識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執拗敏感期,大多羞怯且執拗,如果對他打罵,孩子就會焦慮發火哭鬧,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地敏感和脆弱。

打罵孩子,不僅不會起到警示作用,還會養成孩子膽小懦弱的性格!

更要命的是3歲的孩子怎麼禁得住成年人的巴掌?

如果不小心打到孩子的頭部,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甚至還會引起腦震盪。

● 家長要怎麼做——有原則地順着來,家長耐心再耐心

最好的方式就是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是在有原則的基礎上。

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裏講過這樣一個例子。

3歲的孩子一到晚上睡覺時間就鬧着要下樓玩,媽媽跟他講道理他也不聽,只會哭鬧。

尹建莉老師建議她試着滿足孩子一次。

結果,媽媽帶着孩子到樓下走了幾步,孩子就說要回去睡覺了。

從此以後,孩子也再也沒有提出這樣任性的要求。

有原則、耐心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育兒就會減少很多的困惱。

但是如果孩子提出超出原則範圍的要求,家長是一定要堅定地說“不”。

還是賈靜雯和咘咘的故事。

咘咘非要在睡覺時喫蘋果,還大哭大鬧。賈靜雯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憤怒,而是說道:

沒關係,你就哭好了。

言下之意就是別拿哭來威脅我,沒用的。

你平和而又堅定的一句“不”,會讓孩子懂得自己是在無理取鬧,自然就會停止了。

用生氣的表情告訴孩子,你這樣是不對的,沒用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看臉行事。

2、

6歲以後的孩子不能打

尊重他的自尊心

去年10月,在廣東省一位年輕的女子在電梯內對自己5歲的孩子拳打腳踢,時長將近一分鐘。

打孩子的原因竟是因爲孩子在外面玩不願意回家!

與其說是教育孩子,不如說是虐待孩子。

5歲的男孩彷彿就是這位媽媽的仇人一般。

你知道孩子5、6歲以後,你還打罵他會有怎樣的後果嗎?

一方面是孩子自卑懦弱,另一方面則是養成暴戾的脾氣。

5、6歲以後,孩子的自尊心會逐漸加強,開始期待得到別人對他的認可和讚賞。

這時候你的行爲暴力,甚至是語言暴力,都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發孩子自卑的性格。

同時,他們已經能夠清楚地記得你對他的態度和行爲。

心理陰影是一回事,更可怕的是他們會學着你兇狠的樣子,慢慢地養成暴戾的脾氣,一言不合就對別人惡言相向。

曾經有記者採訪過少管所的青少年罪犯,其中有一位男孩,向記者吐露了他的童年: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媽媽由於工作壓力大,我只要做錯一點事,她就會打罵我,拿我當出氣筒。

久而久之我的脾氣也越來越不好。

有時候媽媽對我發的脾氣,我只能轉移到那些比我弱小的人,把媽媽撒在我身上的氣撒在別人身上,只有欺負別人我纔會感到身心舒暢。

又有誰是天生壞脾氣的呢,父母把壞脾氣撒在這位少年的身上,纔有了那個愛欺負別人的犯罪少年。

● 家長要怎麼做——和孩子講道理,批評不代表不愛

6歲的孩子已經聽得懂道理了。

當孩子做錯事時,我們首先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搞清楚他爲什麼會做出不正確的行爲。

之後,我們要嚴肅地指出他的錯誤,情緒一定要穩定,語言也要簡練,不能說教似的不停嘮叨。

在批評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的一點是:

我們指責的是孩子錯誤的行爲,而不是斥責孩子的人格或是人品有問題。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我們責怪你這件事做得不對,但我們還是愛你的。

在經典繪本《我永遠愛你》中有這樣的對話:

如果我跟喬喬用枕頭打架,弄得裏面的羽毛滿天飛,你還愛我嗎?我永遠愛你,不過,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如果我忘了關冰箱門,妹妹把冰箱裏的東西都拽出來了,你還愛我嗎?我永遠愛你,不過,那樣我們就沒有點心喫了。如果我把你最喜歡的碗打碎了呢?你還愛我嗎?你知道,我會永遠愛你的。

請告訴你的孩子:

你犯錯了,我批評你了,我依然愛你。批評你的錯誤從來都和愛不愛無關。

3、

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打

理解他的叛逆

曾經有一檔社交類綜藝欄目叫《四大名助》。其中有一期來了一位女孩,控訴了她的媽媽。

女孩的成績是班裏的第一,性格也開朗,分明就是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就算這樣,媽媽也經常暴打她,一次持續兩三個小時,一週要捱打三四次。

媽媽被惹怒的理由也很怪:我讓她換衣服,她不想換!

面對女兒的控訴,媽媽卻笑着回應:

說教多麻煩,直接打最省事!

女孩哭着說道:

我想上大學,我想逃離家庭,跑得越遠越好。

這位女孩太乖了!

試想,如果換做是一位有點叛逆的孩子,面對一週四次的暴打,他還會默默忍受嗎?

《今日說法》裏有一個典型案例《生死莫測四小時》。

講述的就是15歲的男孩長期遭受父母的暴力教育,在某個下午登上15米的室外雨棚,試圖跳樓自殺的故事。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想要獨立,不喜歡家長對他過分的呵護,也不喜歡家長對他喋喋不休的說教。

如果對青春期的孩子又打又罵,他會覺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踐踏,從而更進一步產生逆反和牴觸的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大多都有自己的獨立宣言,如果家長一味地想要控制他,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心理學研究發現:

青春期孩子的大腦中掌管情緒的地方被荷爾蒙所佔據和支配,因此情緒起伏比較大。而掌管理智、決策的大腦的區域,一般要到20至25歲成熟。

因此,孩子們纔會衝動而不理性,此時打罵孩子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 家長要怎麼做——平等和尊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一書作者關承華老師認爲:

青春期前的家庭教育、家庭氛圍、親子關係,都對孩子進入青春期,或做了有益的鋪墊,或埋下了不良的隱患。例如:一貫強勢、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媽媽,往往換來的是青春期孩子的過激反抗;過分溺愛,從小百依百順,當孩子的青春期行爲超出底線時,家長已經無能爲力;以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爲藉口,漠視甚至放縱孩子,導致孩子青春期心理的大門對你關閉,危險就將來臨。理智的家庭教育,平等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健康走過青春期的重要保證。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長了刺頭,和他站在統一戰線,平等和尊重,才能迎來他們對我們打開心扉。

在電視劇《小別離》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

朵朵寫小說意外被媽媽發現,媽媽大發雷霆,認爲朵朵不務正業,把時間浪費在和學習不相干的事情上。

這讓朵朵受到了傷害:

你們眼裏,除了成績還有什麼?

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和平相處,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並給孩子留下一定的隱私和空間,不要干涉太多。

在我認爲,在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親子關係是這樣的:

父母和孩子是最好的朋友,孩子不必藏着掖着,能把自己的小祕密說給爸媽聽,而父母也能微笑着聆聽。

廣東省婦聯曾發佈了全國婦聯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開展的反對對兒童暴力國際合作項目,報告顯示:

一年內未遭受過任何家庭暴力的兒童的比例爲25.8%,而遭受過一次以上及任何一種形式的暴力的兒童的比例爲74.2%。

對孩子少一點要求,多一點關愛;少一點指責,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強硬,多一點溫柔。

千萬別讓充滿矛盾的親子關係成爲孩子的成長之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