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字玄德,於涿郡招募了關羽,張飛,此後,三兄弟一路披荊斬棘,從一無所有建立強大的勢力—蜀漢。不過,可惜的是,關羽、張飛沒有那個福分來享受,在建國前雙雙隕落。關羽因荊州之戰兵敗身亡,張飛則是在建國之初被手下在睡夢中亂刀砍死,被稱爲萬人敵的兩位虎將就這樣死去,結束了三兄弟的緣分,悲呼哀哉。

對於關羽,張飛的死,劉備決然對大舅子孫權進行報復,張飛死後,蜀國對吳國宣戰,即三國第三次大戰:夷陵之戰。221年—222年,持續一年的夷陵之戰最終以劉備大敗,孫權取得防禦成功結束。這場決戰對蜀漢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讓剛剛建立起的政權岌岌可危、搖搖欲墜。戰敗者劉備心如死灰,於次年便追隨關張二人而去。

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蜀漢的文武百官便分成了兩派,一方主張伐吳(張飛),一方主張先伐魏後伐吳(諸葛亮,趙雲等),劉備則選擇前者。待到戰敗的消息傳回蜀漢,估計劉備沒少受到冷嘲熱諷,雖然沒人敢明面做文章,但是,壓抑的氛圍令劉備羞憤不已。或許在白帝城劉備也一直想一個問題:發起的夷陵之戰難道是錯的?二弟關羽慘死,三弟張飛被殺,不該爲他們報仇嗎?如果不吭聲,那麼今後誰還肯爲劉備賣命?相信不少人會心裏拔涼拔涼的。伐吳不發吳,這一點,怕是沒有人能夠說得清,不過,就形勢而言,劉備確實不該伐吳,主要原因有兩點。

1.荊州之戰關羽敗北是劉備走向衰落的預兆。

如果說三國誰死的最慘,關二哥絕對能排上號。荊州之戰,關羽前期勇武無敵,水淹于禁七軍,圍困曹軍,引來周邊無數人幫戰,風頭一時無兩。可惜的是,關羽沒有得意太久。

關羽得勢,孫權不樂意看到,如果繼續任由關羽發展下去,只怕最先消失在歷史長流的非東吳莫屬了,孫權正愁怎麼找個理由參戰,沒一會兒,關羽便送來了理由。關羽水淹七軍,俘虜不少曹軍,這下關羽發愁了,這些人的喫喝拉撒怎麼辦呢?於是,關羽想到了孫權與劉備劃的界地—湘關米倉,二話不說,直接安頓俘虜去那了,這下孫權很生氣(內心很快樂),直接對關羽發動突襲。

孫權參戰,關羽直接由盛轉衰,最終不敵雙方夾擊,敗走麥城,押送建鄴後,拒不投降被孫權所殺,腦袋送給了曹操當壽禮。關羽荊州失利,標誌着劉備集團衰落開始,沒有了荊州,劉備就無法實現《隆中對》的戰略目標,沒有了荊州,劉備便沒有了復興漢室的底氣,最關鍵的一點,虎將關羽隕落,這怕是劉備最傷心的,也是最無奈的。

2.伐吳的時機不對,劉備註定失敗而終。

關羽被殺,劉備張飛怒火中燒,恨不得對孫權扒皮抽筋、剝骨喝血,不顧衆人反對,決然發動夷陵之戰。還未出徵,劉備又折了虎將張飛,簡直出師不利又影響士氣。另外,蜀漢近幾年一直在外征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此時又發動夷陵之戰,士兵疲憊,民怨四起,這次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毫無時機可言。要士氣沒士氣,要虎將沒虎將,這樣一支軍隊發動戰爭,結果可想而知。

天下形勢現如今也發生了變化,漢獻帝劉協退位讓賢,曹丕公然廢漢建魏,正是伐魏的大好時機,而劉備卻反其道而行,伐吳不伐魏,白白錯失了這次大好時機。

總結: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錯的,沒有時機,沒有士氣,沒有能征善戰的將軍,更沒有影響劉備決策的軍師隨行,又在東吳本土作戰,盡失天時地利人和。不過,這也不能怨劉備,劉備畢竟是人不是神,在受到憤怒的影響,毫不猶豫地對東吳發起戰爭,或者說,劉備對孫權已經恨到了骨子裏,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劉備也會做出同樣的抉擇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