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首個“國際茶日”。

茶是世界三大飲品之一,全球產茶國和地區達60多個,飲茶人口超過20億。

中國茶葉種植面積達290多萬公頃,約佔全球面積的61%,茶產量達到261萬噸,佔全球產量的45%,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綠、紅、青、黑、白、黃6大茶類的國家,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茶葉大國。

“國際茶日”是中國首次推動設立的農業領域國際性節日,體現了中國推動茶產業繁榮發展的責任擔當以及傳播茶文化的文化自覺。

對於很多愛喝茶的讀者來說,茶葉是一種非常好的健康飲品。爲什麼這麼說呢?

中醫:茶,既可解毒又可治病

提起茶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中醫藥,因爲在我國,茶的歷史非常悠久而且與中醫緣分深厚。

唐代著名茶學家、被後世譽爲茶聖的陸羽說:“茶之爲飲,發乎神農氏。”

成書於漢代、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文中的“荼”是當時人們對茶的稱呼。關於“茶”字的來源,一般認爲,中唐(約公元8世紀)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字,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言“荼字,自中唐始變作茶”。此書還記載了茶的性味及功效:“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

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我國唐代的《新修本草·木部》中記載茶葉“主痔瘻,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採之。

明代著名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清代著名醫家黃宮繡在其所著的《本草求真》一書總結茶的治療範圍:“凡一切食積不化,頭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傷目疾等症,服之皆有效。”

中醫很多古方中都有茶的身影。比如,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編撰的成藥標準、我國宋代官方編寫刊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有一則治療頭目不清、頭痛的名方“川芎茶調散”,方中以清茶調下,取茶葉清上而降下,以監製諸藥過於溫燥、升散,使升中有降,散收結合,共奏疏風邪、止頭痛之功。至今仍在臨牀上廣泛應用。

此外,茶葉也會與鮮花形成美好的飲品,最著名的莫過於茉莉花茶,有和中下氣驅寒積等功效。茉莉花茶具有理氣、開鬱、闢穢、和中等功效。《本草再新》中記載:“能清虛火,去寒積,治瘡毒,消疽瘤。”《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其能“和中下氣,闢穢濁。治下痢腹痛。”對於寒邪導致的消化不良,飲用茉莉花茶有輔助治療的效果。

但是,因爲茉莉花性味偏溫,不適合多飲。《本草正義》中記載:“茉莉,今人多以和入茶茗,取其芳香,功用殆與玫瑰花、代代花相似,然辛熱之品,不可恆用。

西醫:喝茶有宜大腦健康,降低癌症、冠心病等疾病風險

發表在《Aging》科學雜誌上,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人員的一項研究表明,經常喝茶的人比不喝茶的人有更好的大腦組織區域。研究小組在檢查了36名老年人的神經成像數據後得出了這一結論。這項研究是由NUS與埃塞克斯大學和劍橋大學的合作者共同完成。

發表在《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從不或很少喝茶的人相比,一個50歲、有喝茶習慣的人患冠心病或中風的時間點平均要晚1.41年,且壽命要長1.26年。與從不或沒有喝茶習慣者相比,有喝茶習慣者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低20%,死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低22%。喝茶者的全因死亡風險也低了15%。

美國新罕布什爾州達特茅斯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喝茶的人患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這兩種常見皮膚癌的危險較小。每天喝茶一杯以上的人,患這兩種癌的可能性比不喝茶的人低20%至30%。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喝茶可以幫助降低人體內的“壓力激素”,使人們放鬆,喝茶的人比喝其他飲料的人更容易“減壓”。

健康喝茶才能喝出健康

茶葉雖好,但是有的人卻不適合喝,脾胃虛寒者,多有畏寒症狀,此類體質的人,不宜多飲綠茶,適量喝紅茶更好。

一般在新茶製作好後,通常先不喝,要放半個月左右才喝。這樣喝茶不但不會強烈刺激腸胃,茶葉的香氣、滋味也更醇厚。實際上,放一段時間,就是讓茶內的酚類、醇類物質進一步氧化。

茶飲切忌貪多貪濃。正常人,特別是中老年人,每天4-5杯爲宜,茶水以淡爲好。此外,五個時間段最好少喝茶:

1、空腹時忌喝茶,否則會因爲綠茶的寒性傷及脾胃,容易“茶醉”;

2、飯前不宜飲茶,因爲飯前飲茶會沖淡胃酸,影響消化器官的吸收功能;

3、飯後不宜立即飲茶,茶中的鞣酸會與食物中的蛋白質、鐵等發生凝固作用,影響對蛋白質、鐵元素的吸收;

4、不宜用茶水服藥,茶中的鞣酸會與許多藥物結合產生沉澱,影響藥效;

5、酒後飲淡茶尚可,喝濃茶無助解酒,只會傷腎損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