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東北部,也就是桂林的恭城、灌陽等地區,流傳着一種奇特的飲茶方式,它不像我們傳統的紅茶、綠茶,用沸水沖泡即可飲用,它步驟繁雜,而且會加入各種奇特的配料,這種飲茶方式雖然說是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的,但卻源於中華傳統文化,在小說《金瓶梅》裏常常出現這樣的喫法,這種飲茶方式就是——打油茶。

桂林市灌陽縣的油茶是當地的一大特產,製作這種油茶的時候,要先把糯米和花生炸過,變成爆米花,接着用鍋炒茶葉、生薑和綠豆,再把鍋裏的這些料搗爛,加豬肉和水煮開,本以爲茶湯里加豬肉已經夠奇葩了,但是還有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接着還會放炒米、蔥花、麪條、菜花、酸辣椒、豆豉、雞精、酸蘿蔔等,在正式的場合裏,還會加入排骨、雞蛋、豬肉、小魚乾等等,其實這些配料並不是固定的,還會按照季節的改變而改變。一碗“茶”,既能當主食,又能作湯喝,既有蛋白質,又有維生素,味道也是層次豐富,既有茶的苦味,又有調料的鮮鹹爽辣,難怪這些地區的人們以前一天三餐都要喫油茶。

油茶的飲食方式不僅僅在廣西的少數民族地區出現,在湖南、四川、西藏等地區都有流行,不過筆者發現,這些地區往往都是多山地貌,是不是跟油茶這種飲食方式有關呢?其實油茶這種茶食裏面有炒過的糯米和肉類,熱量很高,與多山地區氣候潮溼、冷熱無常的氣候相適應,且多山地區氣溫也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要冷,因此喝一碗熱熱的油茶,也有暖身的效果。對於勞作歸來的人來說,喝一碗油茶,又能解渴,又能補充體力,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不過對於現代人來說,油茶只是茶餘飯後的點心,但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的過去,油茶就是餐桌上最主要的食物了,貧困人家只能以茶代餐,因此油茶中放了很多油、米、面,用以果腹。

這種喝茶方式,在中國最傳統的飲茶文化中就有出現,在唐代以前,人們喝茶並不是簡單地泡茶,而是煮茶的同時,加入各種調料,最後煮出來就跟粥一樣的糊狀,三國時期,人們喝茶是先將茶葉炒過,讓茶葉變成紅色,再搗碎成粉末,放到瓷器中,用熱水沖泡,最後加上蔥姜和橘子皮等。唐宋時期,人們習慣先把茶葉打成粉末,再加上椒鹽、芥末等調料,現代人看來實在是黑暗料理。

明朝時候喝茶方式與今天差不多,但民間卻習慣模仿唐宋時期的飲茶方式,因此在《金瓶梅》中,可以看到各種千奇百怪的茶品,比如加入了芝麻、鹹櫻桃、果仁、筍乾、香菜等乾果、蜜餞,只能說西門慶家真是有錢任性。所以廣西這些地區奇特的飲茶文化,沒準與唐宋以前的飲茶方式,有着某種傳承的關係,本篇文章到這裏就結束了,感謝閱讀,如果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裏說一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