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經袁世凱和張之洞的奏請,清廷廢除了延續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舉考試製度。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早已與時代脫節,況且晚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已經淪爲笑柄。在講本文的故事前,不妨先看兩件有關晚清考場的軼事。

據晚清官員何德剛的《春明夢錄》記載,由於全國鄉試的考生太多,而各地的考官的人手不足,閱卷量大,因此考官閱卷很敷衍,也很隨意,有不少考卷根本來不及看。

有時候,考官忙不過來,甚至讓家裏的僕人參與閱卷。一次,有個落榜的考生,設法弄來了自己的考卷。考卷上卻貼着一張便條,上書“火腿一隻”。考生很納悶,這什麼意思呢?

多方打聽,考生直接找到了閱卷的考官。考官很尷尬,說我讓僕人去供應處拿火腿,寫了張便條,可能他忙亂中把便條貼捲紙上了。考生已經明白了怎麼回事,十分憤怒,和考官理論。最後考官擔心事情鬧大,只好賠給考生一頭毛驢了事。

再往上的考試也好不了多少。有一位沒有提到名字的中堂大人當主考官的時候,嫌閱卷麻煩,想了個別出心裁的辦法。他命人把考卷鋪成圓形,中間放一把鼻菸壺,下面有個可以轉動的鼻菸盒。鼻菸盒撥轉幾圈,停下來後,鼻菸壺的頭部朝向哪張考卷,該考生就被錄取了。

科舉考試壽終正寢之後,這種奇葩現象自然也就沒有了。民國時期的考試製度學習西方,很多考試的內容也和西方有關。民國初年,某地一學堂招收新生,希望考生對古今中外歷史有一定了解,作文命題是“項羽拿破崙論”。

項羽劇照

不得不說,這個題目出得比較新穎。但是,兩千年前的楚霸王項羽在中國婦孺皆知,而歐洲近代史上的強人拿破崙在民國時期的知名度並不高。有一個考生就從來沒聽說過拿破崙是何許人也,或者是什麼物件。

考生抓耳撓腮,不明所以,半晌,似乎忽有所悟,運筆如飛開始答卷。開頭一句就讓人絕倒,“夫項羽,乃拔山蓋世之雄,豈有一破侖而不能拿乎?”

原來,考生把“拿”字看作動詞,以爲“破侖”是破舊的車輪子。所以他很不解地說,項羽蓋世神勇,力能拔山,還能拿不起一個破輪子嗎?換句話講,這不是大材小用嗎,破輪子有什麼好拿的?

“非不能也,實不必也。”考生接着說,實在沒這個必要。

接下來,這裏不再引用原文,用白話文大致重述一下這個考生說了什麼:

“破輪是什麼樣的?有多大,多高?就算擋住了去路,項羽騎着烏騅馬可以一躍而過,還用下馬將其移開,然後再趕路?豈不是多此一舉!”

“退一萬步講,就算要移開障礙以便行軍,區區一個破輪,不過數百斤,一兩個士兵就能移開,何須讓項王親自動手?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看來考生對這道題目比較不滿,總結道:“基於上述,我以爲,項羽不必拿破崙!”

拿破崙

這至少說明,考生雖然不知道拿破崙,曲解了題目,但是非常認真。本來寫到這裏就完了,他又覺得意猶未盡,“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故不揣冒昧,斗膽向命題先生進獻數言”,其實就是吐槽出題者,不過說得比較含蓄:

“題目‘項羽拿破崙論’,新穎歸新穎,但選字用詞似乎略有缺憾。爲什麼這麼說呢?問題在於“拿破崙”這三個字。‘拿’是白話俗字,‘破’字文言文應當寫作“敝”,而‘侖’字根本就用錯了,並不通‘輪’。”

“我再三揣摩,終於明白了先生的用意。先生的意思應該是,敵軍的車輛被項羽擊破,輪子與車體分離,沒了車,就剩下‘侖’了。費解!費解!”

拿破崙

“雖然先生用心良苦,但是這個題目文白夾雜,顯得似通非通,在下不才,不能恭維,敬送打油詩一首”

欣然應試入場來,命題離奇復怪哉; 但願細流能容海,勿拋不才孫山外。

1994年的《今古傳奇》有“項羽拿破崙論”的故事,敘述者說,這篇文章雖然鬧了個大笑話,但寫得頗有章法,堪稱奇文。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版本,事情發生在1901年的晚清。但1901年科舉考試還沒廢除,不太可能出這種題目。不過,這整件事也有可能是當年好事者杜撰的故事。不管怎樣,這篇“項羽拿破崙論”寫得着實有趣。

1916年,學生時代的周總理倒是寫過一篇《項羽拿破崙優劣論》,文采與思想兼備,頗有可觀之處。

參考資料:《今古傳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