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六月中旬,主要產糧區的夏麥都已經收割完成了,雖說現在農民基本上也不怎麼存糧,收完就賣了,但一般情況下,還是會留下幾百上千斤麥子以防萬一。說到糧食,農民心裏也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日子越來越好過了,起碼農民不會爲糧食的問題犯愁了,惱的是以前靠中糧還算是找一門出路,現在農業利潤下滑的厲害,種地幾乎成了非常邊緣化的選擇,不種地的農民反倒是越來越多。對於目前農業不景氣,農民從農業當中獲利越來越少的情況,也有些上了年齡的老人直呼“才喫飽了幾天,就開始好了傷疤忘了疼”。

對農村老人口中所謂的“傷疤”,估計很多年輕人,包括農村的年輕人都不一定了解,但是農村60後和70後印象都深刻,村裏的老人跟我說那時候別說是好喫的了,就連白麪都不常喫,一般情況下只有到了節日或者是家裏有什麼隆重的事情,才把白麪拿出來,平時喫的都是粗糧和野菜,蒸紅薯之類。條件好一點的農民,會在窩窩頭外邊用白麪塗一層,這已經算是當時農村比較奢侈的生活了。前幾天在村裏,一羣老人還講起來了那時候的生活。

對於他們說的這些,估計很多小年輕都不能理解,那時候農村環境沒污染,就算是糧食不夠喫,村裏的水塘裏魚蝦之類的水產很多,農民完全可以捉了喫,和喫粗糧比,這些不是更美味,而且算是肉菜了。對這樣的想法,村裏的老人的回答是“別說去捉了,那時候就算是捉到了,給誰誰不喫”,這也讓我們很喫驚,現在人們尚且喜歡喫人工飼養的魚呀,蝦呀之類的食物,爲什麼那時候農民卻不屑一顧呢?看到我們很疑惑,老人給了以下的幾個解釋。

第一、現在人們喫魚是爲了追求新鮮,魚不能當主食

對比下現在我們喫魚蝦和之前人們喫魚蝦不一樣,其實這是再不同時期,人們的追求不一樣罷了。在六七十年代,農村喫不飽飯,農民最想有的是食物,是可以用來充飢的糧食,所以對魚蝦根本沒過多的想法。到了現在,人們早已豐衣足食了,像是米飯、白麪是在正常不過的食物了,對這些東西,所有人都喫膩了,所以也需要有其他食物來調劑下,這時候偶爾喫一次魚,喫一次小龍蝦會覺得格外滿足。說到期,現在人們的需求和那時候不一樣了,所以覺得那時候農民不去捉魚蝦喫不可理解。

第二、沒有現在的這些調料和烹飪手段,味道並不鮮美

“你們喫過沒放任何調料的魚蝦嗎?,我喫過,那味道真不怎麼樣,你聞聞就不會想喫”,村裏的趙大爺跟我們幾個年輕人說,據趙大爺說那時候農村根本沒有烹飪魚蝦的材料,就算是捉到了,最多也是把魚鱗和不能喫的東西去了,就直接拿來做了,不像是現在料酒去腥什麼的,試想一下,可能去賣魚的市場,你就會覺得氣味有點難聞,更別提讓你喫這種沒有調料調味的魚蝦了,農民不去捉來喫,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第三、飲食習俗不一樣,有些地方不怎麼喫魚蝦

農村老話說“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由於我國地域比較遼闊,在不同的農村地區,人們的觀念也不一樣,飲食習俗也不一樣,至今有些村子的農民還大面積不怎麼愛喫魚蝦。除了觀念上的因素外,農村以前缺乏管理,很多人會把動物屍體扔到水塘裏,裏邊的魚蝦喫了這些動物,所以人們也認爲不乾淨,也不願意喫。

我覺得除了這些原因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那時候人們餓得一點力氣都沒有,哪像是現在這麼閒,毫不誇張的說,就算是有些農民想去捉魚喫,那也要先有力氣纔可以呀。後人不解,六七十年代,農村喫不飽飯,農民卻不去捉魚蝦,對此,你是怎麼理解的?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