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相!Science:你經歷了那麼多的逆境,壽命竟會縮短20年!

來源:新智元

Science 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經歷逆境多的人,壽命會縮短二十年!同時,人類的健康狀況與社會融合及社會地位有着密切的聯繫。研究表明,社會經濟地位低與所有造成死亡風險的疾病相關,包括慢性病和傳染病。這種關係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一致性促使一些研究人員將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平等標記爲疾病的「根本原因」。

閱讀鏈接:

真相!Science:你經歷了那麼多的逆境,壽命竟會縮短20年!

2,Neuron | 神經遞質釋放位點的“決策樹”

來源:BioArt

遞質釋放位點由突觸前活躍區(藍色區域)決定,活躍區自組裝完成後與突觸後受體偶聯(trans-synaptic nanocolumn)定義遞質釋放的空間位置,之後活躍區招募鈣通道與囊泡形成有功能的釋放位點

突觸傳遞(synaptic transmission)是神經元之間最基本的信息交流方式。它的核心功能是將電信號(動作電位)轉換成化學信號(神經遞質)並作用於下一級神經元。在突觸末梢,神經遞質以極高的濃度(100-1000 mM)封裝在直徑約 40 nm的小液滴中稱之爲囊泡(vesicle)。突觸末梢的祕密武器是一套稱之爲活躍區(active zone)的分子機器, 圍繞着鈣通道的一個巨型蛋白複合物,能夠捕獲囊泡並使其向鈣通道靠近(10-50 nm)。這樣一旦鈣通道啓動,內流的鈣離子將在極短距離內發現囊泡並觸發遞質釋放。活躍區到底是圍繞鈣通道脫單產生的附屬品?還是更像一個核心社交平臺,吸引鈣通道和囊泡在線交流?

6月16日,哈佛醫學院的Pascal S. Kaeser研究團隊在Neuron雜誌上發表文章Synapse and Active Zone Assembly in the Absence of Presynaptic Ca2+ Channels and Ca2+ Entry,對這一問題做出了回答:活躍區更像是社交平臺,它決定了突觸聯繫的位置和功能特性,而鈣通道只不過是該平臺的VIP用戶。

閱讀鏈接:

Neuron | 神經遞質釋放位點的“決策樹”

3,孤獨不是生活現狀,而是精神狀態?昨日,斯坦福大學發現!與他人在一起,仍會感到孤獨的大腦

來源:腦友記BrainUp

大腦可以顯示你是否孤獨。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孤獨改變了大腦如何表達人際關係。參與者與某人感覺越親密,他們的大腦在整個社會大腦中的表現就越相似。相比之下,那些感覺與社會脫節的人似乎有一個更孤獨的神經表現。這項研究由達特茅斯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結果6月15日發表在頂刊《神經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解釋道:“就好像當你想到自己的時候,有一個特定的神經活動羣被激活。當想到你的朋友們的時候,很多相同的神經活動羣被激活。然而,如果你是孤獨者,你在想到自己和他人時激活的神經網絡截然不同。這就好像你的大腦對你自己的描述與他人的聯繫更少了,這與人們所說的他們感到孤獨的程度是一致的。”

閱讀鏈接:

孤獨不是生活現狀,而是精神狀態?昨日,斯坦福大學發現!與他人在一起,仍會感到孤獨的大腦

4,Nature | 腸道細菌產生的神經遞質調節宿主的感覺行爲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布蘭代斯大學Piali Sengupta和Michael P. O’Donnell研究小組發現,腸道細菌產生的神經遞質調節宿主的感覺行爲,即腸道細菌產生的神經遞質模擬了同源宿主分子的功能從而越過宿主調控感覺決定,這促進了宿主和微生物的適應性。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17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閱讀鏈接:

Nature | 腸道細菌產生的神經遞質調節宿主的感覺行爲

5,ANNALS of Neurology:中風恢復過程中腦機接口可促進運動想象訓練

來源:思影科技

運動想象(motor imagery,MI)可以增強中風後的運動恢復,但其益處仍有爭議。腦機接口(BCI)可以對MI調製的腦功能進行瞬時和定量測量。爲了評估BCI輔助作爲MI常規康復護理的附加干預措施的效果,來自羅馬薩皮恩扎大學的Floriana Pichiorri等人在ANNALS of Neurology發文。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假設MI(運動想象)訓練與BCI技術的結合有助於在可控條件下獲取MI內容,並有助於追蹤這種認知運動任務的長期表現。作者評估了一種用於上肢運動恢復訓練的基於MI的新型BCI項目,比較了BCI輔助MI訓練和單獨MI訓練對亞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影響。在兩次訓練干預之前和之後都進行了神經生理學評估EEG數據記錄。還探索了一組患者在靜息狀態下的腦源連接模式的變化是否與兩種訓練模式有關。結果在BCI組中觀察到更好的功能結果。引入BCI的MI康復訓練具有康復潛力,可顯著改善患有嚴重運動障礙的亞急性中風患者的運動功能。

閱讀鏈接:

ANNALS of Neurology:中風恢復過程中腦機接口可促進運動想象訓練

6,停用抗抑鬱藥後,妊娠期抑鬱復發風險是否升高?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妊娠是抑鬱患者停用抗抑鬱藥的常見原因——妊娠期患者停藥的可能性爲非妊娠期患者的5倍;孕前使用抗抑鬱藥的患者中,只有四分之一在孕晚期仍在用藥。相比於繼續用藥,妊娠前後停用抗抑鬱藥可能與諸多不良後果相關;如妊娠期內抑鬱復發風險升高,但現有證據並不一致。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Hamideh Bayrampour等開展了一項系統綜述及meta分析,旨在評估妊娠前後停用抗抑鬱藥是否升高妊娠期抑鬱復發風險。本項研究6月9日在線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

研究結果表明,對於整個樣本而言,相比於繼續用藥,孕前及孕後停用抗抑鬱藥似乎並未顯著升高妊娠期抑鬱的復發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停藥後妊娠期抑鬱復發的主要預測因素包括疾病慢性程度高、既往復發次數多、既往自殺未遂史等,提示既往病情更嚴重可能與復發風險相關。亞組分析則進一步顯示,輕中度抑鬱患者停藥似乎相對安全,妊娠期抑鬱復發風險與繼續用藥者無顯著差異。然而,重度/復發抑鬱患者則沒有那麼幸運,停藥後的復發風險爲繼續用藥者的2倍以上。

閱讀鏈接:

停用抗抑鬱藥後,妊娠期抑鬱復發風險是否升高?| 研究速遞

7,生活環境決定了我們對疾病的易感性,垃圾食品會“引爆”負面作用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生命早期,生活環境對發育器官有着深遠的影響,它將影響新陳代謝功能,並決定了整個生命過程中的疾病易感性,甚至還會產生跨代影響。

閱讀鏈接:

生活環境決定了我們對疾病的易感性,垃圾食品會“引爆”負面作用

8,《柳葉刀》子刊:多運動,每年至少拯救全球400萬生命,預防中國近1/5過早死亡

來源:醫學新視點

根據《柳葉刀》曾發表的另一項慢病研究提示,身體活動不足帶來的死亡風險與吸菸危害相似。由劍橋大學團隊領銜開展、最新發表在《柳葉刀-全球健康》的研究,從另一面強調了運動的益處:全世界每年至少有390萬人通過充分的身體活動而避免了過早死亡。

經過統計模型計算,數據顯示,保守估計,在全球範圍內,運動預防了15%的過早死亡,相當於每年挽救了390萬人的生命。在男性中,運動實現的預防效果更大(16% vs 14.1%)。研究團隊表示,這是“第一個在全球以及各區域層面對總體活動量預防死亡的益處進行量化的研究。”

閱讀鏈接:

《柳葉刀》子刊:多運動,每年至少拯救全球400萬生命,預防中國近1/5過早死亡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稀釋血漿可逆轉衰老;50歲後的志願者工作提升幸福感

2,腦科學日報:可預測藥物通透性潛力的大腦類器官;AI閱片再升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