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隋文帝一朝,隋之国力远超前代,到隋炀帝继位时,隋朝户口益多,府库充盈。隋炀帝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继续休养生息,一个美谥是怎么也跑不掉的。但是隋炀帝在短短十三年里面,穷尽国力东征西讨,大兴土木,导致隋朝国力消耗,二世而亡。这其中固然有隋炀帝好大喜功,挥霍无度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是隋朝“大一统”思想对他的影响。

隋炀帝牙齿

“大一统”思想启蒙于先秦时期,最早见于《公羊传·春王正月》:“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乐崩坏,群雄逐鹿天下。居于乱世之中的诸子百家渴望太平与统一,他们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反映这一诉求。如老子主张“侯王得壹为天下正”,墨子认为“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韩非子提倡“要在四方,事在中央”,孔子希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荀子提出“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概念。诸子的主张虽然不同,但对于“天下一统”的渴望却是一致的,这为“大一统”提供了最早的理论依据。

伴随着秦朝“一统”国家的建立,“大一统”不再是理论,而是成为了现实存在的统一王朝,汉朝继秦之后继续 “一统”的实践。一以贯之的持续沿袭,使得“大一统”成为两朝的主流认识。秦皇汉武构建的“大一统”王朝,成为后世皇帝参照的范本。

秦始皇

隋炀帝“大一统”思想继承于隋文帝,但有所发扬。

自两晋这种“低质量的统一”的终结,中原地区再度分崩离析,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分裂乱世,山河破碎,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都渴望“一统”。就算没有隋文帝,也会有其他人顺应民心,成为天下共主的。

隋朝应“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而生,但是政权初立,人心不稳,外敌环绕。在这种情况下,隋文帝在三个方面进行隋朝天下秩序的构筑。首先,积极清除北周残留的势力。其次,削弱突厥诸部,获得了东亚世界的主导地位。最后,收复后梁,踏平南陈,完成了南北的统一。

隋文帝

在实现南北统一、国家相对稳定之后,“大一统”思想随着隋文帝构建的天下秩序而渐趋成熟。其主要特点有二个:其一、隋文帝认为自己受命于天,行事皆占天理,出师皆有名。其二、隋文帝认为天下万民都是自己的子孙,要受他管教,由他统治。

隋炀帝受隋文帝君臣言行的影响和启发,逐渐形成了他对天下一统的认识和理解。这一认知比隋文帝天下观的内容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格局更加宽广。他希望构建一个超越前代的恢弘王朝,天下所有人皆是他的臣民而不以“华”、“夷”加以区分。其“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日月所照,风雨所沾,孰非我臣”;“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朕受命于天,财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这一思想成为关乎隋炀帝生命意义的最高追求,最终上升至国家的意识,驱使他迫切渴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倾几代君国之力方能成就的“大业”,如秦皇汉武一样,做到四海归一,天下归心。

隋炀帝

为实现“大一统”王朝,隋炀帝的从内到外到处实践

隋炀帝“大一统”思想的成型,他接着要做的是把理想付诸实际。帝国既已统一,隋炀帝便施行一系列政策以巩固统治。其主要巩固国家统治的大政有三:迁都洛阳、修大运河、巡视江南。

一、迁都洛阳。到隋朝立国时,关中平原的物资匮乏已颇为严重,而且旧都大兴城地理位置偏僻,并非疆域中心,不利于对国家全面的统治和控制。故此,迁都一事势在必行。

洛阳

二、修大运河。帝国已有新的“心脏”,四通八达的“血管”也同样必不可少。后世将修大运河的动机,概括为隋炀帝方便下江南游玩,是有失偏颇的。更重要的是为了战争物资补给,为了连通南北加强统治,为了赋税钱粮运输,为了促进商贸,运河加强南北的统一和均衡发展起了很重要作用。

大运河

三、巡视江南。隋炀帝自登基起,共三次顺运河下江南。每一次都有特定的诉求:第一次是登基之初,需要安抚各方势力,巩固江山。第二次是计划亲征高句丽之前,主要需要运河作为调度工具,是为了军事目的。第三次是天下已危,局势无法控制时,江南作为他的退路。三下江南都有各自的目的,并非“巡游为揽胜”,仅从第一次巡游时间来看就不成立—阴历八月出发,次年四月返回,这个时间段正是江南秋冬季,并非游玩的最佳时期。

隋炀帝巡视江南

对外则表现在平吐谷浑,分化突厥,压制契丹,经营西域,探访东南,三征高句丽。隋代以关中-洛阳一带为帝国中心,无论征讨突厥、吐谷浑还是高句丽,都是在开拓新边疆。隋炀帝三次亲征高句丽,打击突厥和契丹,重通西域,都是其边疆治理的范畴。这番经营也收获了显著的成果,《隋书》称其“威振殊俗,过于秦、汉远矣”,唐太宗也承认“炀帝威加夷、夏”。

三征高句丽

这一系列大政的施行在时间上一气呵成,贯穿整个隋朝的控制范围。其频繁兴土木、征兵征民的背后有对国家整体的布局规划和用心的筹谋,最终目的都直指建立跨民族、跨区域的“大一统”国家。这是隋炀帝对“大一统”思想最集中、最直接的表达和践行。隋炀帝“大一统”思想和行动对后世影响被低估

西晋后,华夏便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时期,隋文帝终结了这样的分裂局面后,隋炀帝又在其父的基础上加强了南北方的整体统一,并将把“天下”范围进一步扩大。诸多政策的实施,避免了全面分裂的悲剧,更启发了后世对“大一统”的追求,隋炀帝在此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谓不大。但由于在施政过程中的奢靡和操之过急,使他备受史书诟病,对后世“大一统”和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被严重低估。

隋朝612年疆域

若无隋朝文帝炀帝二人所行的“大一统”之事,中华民族将在长期的南北分裂中,逐渐成为无数个各自孤立的的小族群,这种“孤岛”式的独立族群稳固成型后,便不可逆转,难以重新融铸回中华民族。今日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隋朝是关键的转折点,隋炀帝也是其中的重要关节。

结语:

尽管“大一统”的缔造是隋炀帝以耗尽民力和国力为代价换取的,难以长久存续,其所为在后人眼中均是苛政、急政,并背负亡国暴君之恶名,但是他所成就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规模,和对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关系的思考与构想,也成为后代各朝的有效参照。因此可以说,隋炀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最终形成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