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隋文帝一朝,隋之國力遠超前代,到隋煬帝繼位時,隋朝戶口益多,府庫充盈。隋煬帝如果能在此基礎上繼續休養生息,一個美諡是怎麼也跑不掉的。但是隋煬帝在短短十三年裏面,窮盡國力東征西討,大興土木,導致隋朝國力消耗,二世而亡。這其中固然有隋煬帝好大喜功,揮霍無度的原因,但是更主要的是隋朝“大一統”思想對他的影響。

隋煬帝牙齒

“大一統”思想啓蒙於先秦時期,最早見於《公羊傳·春王正月》:“曷爲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禮樂崩壞,羣雄逐鹿天下。居於亂世之中的諸子百家渴望太平與統一,他們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反映這一訴求。如老子主張“侯王得壹爲天下正”,墨子認爲“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韓非子提倡“要在四方,事在中央”,孔子希望“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荀子提出“四海之內若一家”的概念。諸子的主張雖然不同,但對於“天下一統”的渴望卻是一致的,這爲“大一統”提供了最早的理論依據。

伴隨着秦朝“一統”國家的建立,“大一統”不再是理論,而是成爲了現實存在的統一王朝,漢朝繼秦之後繼續 “一統”的實踐。一以貫之的持續沿襲,使得“大一統”成爲兩朝的主流認識。秦皇漢武構建的“大一統”王朝,成爲後世皇帝參照的範本。

秦始皇

隋煬帝“大一統”思想繼承於隋文帝,但有所發揚。

自兩晉這種“低質量的統一”的終結,中原地區再度分崩離析,經歷了近三百年的分裂亂世,山河破碎,百姓飽受戰亂之苦,都渴望“一統”。就算沒有隋文帝,也會有其他人順應民心,成爲天下共主的。

隋朝應“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勢而生,但是政權初立,人心不穩,外敵環繞。在這種情況下,隋文帝在三個方面進行隋朝天下秩序的構築。首先,積極清除北周殘留的勢力。其次,削弱突厥諸部,獲得了東亞世界的主導地位。最後,收復後梁,踏平南陳,完成了南北的統一。

隋文帝

在實現南北統一、國家相對穩定之後,“大一統”思想隨着隋文帝構建的天下秩序而漸趨成熟。其主要特點有二個:其一、隋文帝認爲自己受命於天,行事皆佔天理,出師皆有名。其二、隋文帝認爲天下萬民都是自己的子孫,要受他管教,由他統治。

隋煬帝受隋文帝君臣言行的影響和啓發,逐漸形成了他對天下一統的認識和理解。這一認知比隋文帝天下觀的內容更加豐富、特點更加鮮明、格局更加寬廣。他希望構建一個超越前代的恢弘王朝,天下所有人皆是他的臣民而不以“華”、“夷”加以區分。其“大一統”思想的核心是:“日月所照,風雨所沾,孰非我臣”;“兼三才而建極,一六合而爲家”;“朕受命於天,財成萬物,去華夷之亂,求風化之宜”。這一思想成爲關乎隋煬帝生命意義的最高追求,最終上升至國家的意識,驅使他迫切渴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傾幾代君國之力方能成就的“大業”,如秦皇漢武一樣,做到四海歸一,天下歸心。

隋煬帝

爲實現“大一統”王朝,隋煬帝的從內到外到處實踐

隋煬帝“大一統”思想的成型,他接着要做的是把理想付諸實際。帝國既已統一,隋煬帝便施行一系列政策以鞏固統治。其主要鞏固國家統治的大政有三:遷都洛陽、修大運河、巡視江南。

一、遷都洛陽。到隋朝立國時,關中平原的物資匱乏已頗爲嚴重,而且舊都大興城地理位置偏僻,並非疆域中心,不利於對國家全面的統治和控制。故此,遷都一事勢在必行。

洛陽

二、修大運河。帝國已有新的“心臟”,四通八達的“血管”也同樣必不可少。後世將修大運河的動機,概括爲隋煬帝方便下江南遊玩,是有失偏頗的。更重要的是爲了戰爭物資補給,爲了連通南北加強統治,爲了賦稅錢糧運輸,爲了促進商貿,運河加強南北的統一和均衡發展起了很重要作用。

大運河

三、巡視江南。隋煬帝自登基起,共三次順運河下江南。每一次都有特定的訴求:第一次是登基之初,需要安撫各方勢力,鞏固江山。第二次是計劃親征高句麗之前,主要需要運河作爲調度工具,是爲了軍事目的。第三次是天下已危,局勢無法控制時,江南作爲他的退路。三下江南都有各自的目的,並非“巡遊爲攬勝”,僅從第一次巡遊時間來看就不成立—陰曆八月出發,次年四月返回,這個時間段正是江南秋冬季,並非遊玩的最佳時期。

隋煬帝巡視江南

對外則表現在平吐谷渾,分化突厥,壓制契丹,經營西域,探訪東南,三徵高句麗。隋代以關中-洛陽一帶爲帝國中心,無論征討突厥、吐谷渾還是高句麗,都是在開拓新邊疆。隋煬帝三次親征高句麗,打擊突厥和契丹,重通西域,都是其邊疆治理的範疇。這番經營也收穫了顯著的成果,《隋書》稱其“威振殊俗,過於秦、漢遠矣”,唐太宗也承認“煬帝威加夷、夏”。

三徵高句麗

這一系列大政的施行在時間上一氣呵成,貫穿整個隋朝的控制範圍。其頻繁興土木、徵兵徵民的背後有對國家整體的佈局規劃和用心的籌謀,最終目的都直指建立跨民族、跨區域的“大一統”國家。這是隋煬帝對“大一統”思想最集中、最直接的表達和踐行。隋煬帝“大一統”思想和行動對後世影響被低估

西晉後,華夏便進入了長達三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時期,隋文帝終結了這樣的分裂局面後,隋煬帝又在其父的基礎上加強了南北方的整體統一,並將把“天下”範圍進一步擴大。諸多政策的實施,避免了全面分裂的悲劇,更啓發了後世對“大一統”的追求,隋煬帝在此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謂不大。但由於在施政過程中的奢靡和操之過急,使他備受史書詬病,對後世“大一統”和中華民族形成的貢獻被嚴重低估。

隋朝612年疆域

若無隋朝文帝煬帝二人所行的“大一統”之事,中華民族將在長期的南北分裂中,逐漸成爲無數個各自孤立的的小族羣,這種“孤島”式的獨立族羣穩固成型後,便不可逆轉,難以重新融鑄回中華民族。今日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形成,隋朝是關鍵的轉折點,隋煬帝也是其中的重要關節。

結語:

儘管“大一統”的締造是隋煬帝以耗盡民力和國力爲代價換取的,難以長久存續,其所爲在後人眼中均是苛政、急政,並揹負亡國暴君之惡名,但是他所成就的“大一統”王朝疆域規模,和對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之間關係的思考與構想,也成爲後代各朝的有效參照。因此可以說,隋煬帝構建“大一統”王朝的實踐,對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最終形成有着積極推動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