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開辦審批

時間壓縮到幾十秒以內

企業項目備案

從申請到批覆只需要6秒

今年深圳還將

融合“秒批”“秒報”改革經驗成果

推出“秒報秒批一體化”政務服務新模式

實現即報即批、即批即得

......

201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發佈的

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

深圳位居第一

近日《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

(政務服務“好差評”)

調查評估報告(2020)》發佈

深圳市蟬聯網上政務服務能力

全國重點城市第一名

近日,海口市政協委員袁慧鷹在海口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大會發言上稱讚深圳營商環境,稱在深圳感受到政府對企業的周到服務。這一新聞在許多人的朋友圈裏刷了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營商環境建設力度持續加大。2017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強調,“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

圍繞優化營商環境這一關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深圳全力以赴。從2017年起, 深圳把營商環境優化行動確定爲深圳“十大行動”之首,列入“九大戰略任務”之一,更定爲“一號改革工程”,用一系列直指痛點堵點的改革行動,爲深圳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深圳不遺餘力爲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營商環境,讓企業安心紮根。截至2019年底,深圳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47.3戶,創業密度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從遞交申請到收到批覆,僅用了6秒時間,公司申請的600萬元項目備案順利出證,這讓深圳市邁迪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戴鵬倍感驚訝,一度還以爲系統出錯了。

“不見面審批”、人才引進“秒批”……深圳不斷優化政務服務流程,用政府“辛苦指數”換企業市民“幸福指數”。

這是近年來深圳將優化政務服務作爲營商環境改革的“牛鼻子”的一個縮影。敢於動政府部門“奶酪”,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再造政務流程、提高工作效能,頻頻“刀刃向內”自我革命:

上線“i深圳”統一政務服務APP,不斷刷新“不見面審批”“全城通辦”範圍,目前已實現政務服務事項100%進駐網上辦事平臺,99.92%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最多跑一次,94.05%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零跑動”辦理,實現企業投資項目備案、人才引進等領域212個事項“秒批”;

打造建設投資項目審批“深圳90”品牌,實現90%行政許可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縮2/3;

出臺水電氣接入改革,實現企業辦理用水接入全程網上辦理、電力接入零跑動零成本、用氣報裝“一口受理”……

在深圳,最大限度爲市民“解絆”、爲企業“鬆綁”的理念一直貫穿營商環境改革尤其是政務服務改革全過程。正如市委書記王偉中所言,羣衆和企業辦什麼事煩,就把什麼列入改革的範圍;辦什麼事難,就把什麼納入解決的範疇。

“政府高效,對企業來說就是降低了間接成本。”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

高效的政府帶來市場的活力,也讓大量企業“用腳投票”。國內最大的無線寬帶專網運營商北訊集團等一批企業遷出深圳後又陸續回遷,回遷的理由大同小異:“以前在深圳能輕鬆辦理的業務,出去之後發現要費很大勁。”

深圳的企業遷入也在逐年增長,其中不乏衆多重量級企業,如順豐控股、恒大集團、ARM(中國)、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信期貨有限公司等。6月12日,深圳南山區1宗商業用地成功出讓,不久後,今日頭條大灣區總部大廈也將在深圳拔地而起。

公司上市前,我在深圳經營了十幾年,都不知道稅務局的門朝哪裏開;而當我們研發的技術需要資金、需要推廣時,政府有關部門立即協調各方,給我們資金支持,爲我們的創新成果市場化運用充當‘推銷員’。“

深圳市奧特迅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蕭霞說。“需要政府的時候,政府就在身邊。”這是蕭霞和衆多深圳企業家共同的感受。

良好的市場化環境,是深圳保持發展活力的重要依靠。而聚焦優化企業至上的市場化環境,深圳持續發力。多年來,政府不斷簡政放權,審批事項一再縮減;連年爲企業減負,2018年減負超1400億元、2019年超1100億元,今年2月發佈的“惠企16條”,預計可爲企業直接減負超600億元;全方位降低企業用地、用房、用工、用電及物流運輸等成本……

以聚焦困擾企業發展空間問題爲例,深圳近年來在空間挖潛、提質增效上不斷“出招”,陸續出臺了《深圳市總部項目遴選及用地供應管理辦法》《深圳市工業及其他產業用地供應管理辦法》和《深圳市地價測算規則》等土地管理改革舉措,分別從優化程序、加強監管、降低成本等方面鼓勵和扶持實體企業在深圳獲得產業發展空間。

此外,給企業提供資金、孵化、成果轉化、全流程服務等更全面的創新支持;推進更深層次的政務服務管理改革,營造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建立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依法維護企業正當權益;打造信用建設示範城市,努力營造一流信用環境……爲企業發展創造更好更優環境,深圳不遺餘力。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累計共有商事主體327.8萬戶,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247.3戶,創業密度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今年上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深圳新設立企業數量不降反升,1至5月新增市場主體11.63萬戶,同比增長8%。

肩負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率先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光榮使命,深圳市委市政府把營商環境改革作爲改革任務“一號工程”,提出建設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力爭營商環境達到全球前30強水平。

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彰顯深圳在營商環境改革上的追求和格局。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親自掛帥抓營商環境改革,連續兩年在市委全會上將營商環境優化行動列爲全市重點工作,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部署營商環境改革。

與此同時,深圳營造更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的“任務書”“線路圖”不斷推出、升級——2018年,被稱爲“改革20條”的《關於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正式出臺;2018年底,深圳出臺了《深圳市關於以更大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實施“四個千億”計劃解決企業發展痛點難點問題;2019年5月,深圳發佈了41項優化營商環境舉措;2020年3月,深圳發佈《深圳市2020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公佈210項具體改革舉措。

在清晰的“任務書”“線路圖”指引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城市建設管理、政府服務質量……深圳實招頻出,努力營造 “綜合成本最佳”的發展“大生態”,實現營商環境的全方位同步提升。

深圳的努力也獲得了廣泛的肯定。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發佈的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中,深圳位居第一;近日,《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政務服務“好差評”)調查評估報告(2020)》發佈,深圳市蟬聯網上政務服務能力全國重點城市第一名。

十八大以來的深圳新作爲

01

政務服務更“智慧”提升幸福感

企業開辦審批,時間壓縮到幾十秒以內;

企業項目備案,從申請到批覆,只需要6秒。

2018年,深圳在全國率先推出政務服務“秒批”改革,通過信息共享、自動覈驗、智能比對,推動政務服務由“基於材料”的審批向“基於數據”的審批轉變。在“秒批”模式下,審批全過程幾乎沒有人爲干預,從而最大程度減少了辦公時間限制及個人客觀因素導致的審批結果差異等問題的產生。

2019年,由新華社推出的《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之際》一文,細數了70年來新中國取得的各項成就,提到中國首次躋身全球營商環境排名前40名時,深圳“秒批”被點贊。

據統計,目前深圳實現“秒批”事項212個。今年,深圳還將融合“秒批”“秒報”改革經驗成果,推出“秒報秒批一體化”政務服務新模式,實現全流程不見面、零跑動、全自動的政務服務,實現即報即批、即批即得。

和“秒批”配套的,還有“一碼管理、一門集中、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號連通、一證申辦、一庫共享、一體運行”的深圳線上線下高度協同的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當前,企業、羣衆辦事越來越方便快捷, “最多跑一次”成爲常態後,“一次都不用跑”的事項將不斷增加。

“辦事不再一肚子氣,便捷得難以置信。”公司職員陳敏認爲,這就是在深圳創業、生活的“小幸福”。

02

解決“痛點”“堵點”提升獲得感

撥打深圳12345市民服務熱線,按1號鍵,就進入了營商環境服務專席。一個小小“1號鍵”,是深圳尊重、服務企業及企業家的一個“日常操作”。

2019年10月31日,經深圳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通過,11月1日確定爲深圳企業家日。深圳成爲全國首個設立法定企業家日的大城市。

除了專屬節日,深圳實打實的各類支持還帶給企業家們滿滿的獲得感。

以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一發展的“痛點”“堵點”爲例,經過持續努力,深圳建立了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如對初創企業的支持,政府主要是首期規模爲50億元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與活躍於市場的幾千家創投機構一起,形成了對初創企業資金的供給體系。企業成長到一定規模,就可以利用擔保機制獲得融資支持,進入銀行的融資體系。再發展下去,企業作爲一個獨立的法人機構,可以直接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可以通過融資租賃、發行債券、企業上市等獲得資金。

對於上市公司,深圳有着良好的金融支撐。2018年,深圳爲解決股權質押過高的問題,通過國有控股企業籌集了150億元資金,再聯合社會資本250億元,共同以債權、股權等給企業注資,化解了企業的困難,獲得了高度評價並全國推廣。

03

以法治護航提升安全感

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以法治護航是必然選擇。2018年6月,深圳中院出臺了《關於爲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爲深圳進一步優化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在提升營商環境過程中,知識產權保護是重要的一個方面。深圳是全國首個以城市爲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全國首批知識產權示範城市之一。目前,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衆多,發明專利密度遠超全國平均水平。這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

依法推進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守好深圳創新生命線,維護企業家的權益,深圳一直在行動:

2017年12月26日,深圳知識產權法庭在前海成立;2018年12月26日,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中國(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正式揭牌;2019年12月27日,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

深圳還出臺了《關於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着眼優化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環境,提出實施最嚴格知識產權保護、建立更加規範的涉企執法制等多個政策點。根據若干措施,深圳將建立完善的財產權保護機制,對涉企行政執法行爲進行了嚴格規範,讓企業家在深圳創業更加安心。

而讓企業家們更加安心的還有實施個人破產製度的“破冰之舉”——今年6月2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發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個人破產條例(徵求意見稿)》。該條例力圖破解“一次創業失敗、終身揹債”的困境,成爲深圳對企業家加強保護的又一實招。

深圳“優化營商環境改革簡史”

1981年

深圳對政府機構進行大規模精簡,拉開深圳機構改革序幕。

1986年

深圳率先撤銷了大部分行政性主管局,走出了政企分開的第一步。

1992年

深圳市政府公佈《深圳市審批制度改革若干規定》,是深圳市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企關係和整體行政改革的又一重大舉措。

1997年起

深圳市政府開始推行政府採購。1998年,深圳頒佈《深圳經濟特區政府招標採購條例》。

1998年

深圳制定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加快審批制度改革的步伐。

2001年11月

中央編辦確定深圳爲試點,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推進政府機構改革。

2009年

肩負爲全國大城市政府改革試驗的深圳,在大部制改革中大力調整行政機構,設計了“委”、“局”、“辦”的政府架構。政府機構按照大部門體制從46個工作部門減少到31個,精簡幅度達1/3,這是深圳歷史上第八次機構改革。

十八大以來深圳優化營商環境

改革大事記

2015年8月

《深圳市2015年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轉變政府職能工作實施方案》發佈,要求深入推進行政審批改革、權責清單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8大領域的改革。

2016年10月

《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施行城市更新工作改革的決定》發佈,進一步簡政放權,在全市推行強區放權戰略。

2017年8月

市委六屆七次全會上,“營商環境優化行動”作爲“十大行動”之首,做了全面安排部署。

2017年12月26日

深圳知識產權法庭在前海成立。

2018年1月

市委六屆九次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堅定不移營造更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打造服務效率最高、管理最規範、市場最具活力、綜合成本最佳的營商環境。

2018年初

被稱爲“改革20條”的《關於加大營商環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正式出臺。

2018年7月12日

深圳商事登記全流程無紙化網上註冊業務範圍擴大,確保大多數業務能夠足不出戶網上辦結,商事登記實行“三十證合一”。改革後,企業實現“一表申請、一次登記、一碼通行”。

2018年8月1日

“深圳90”改革措施正式實施,建設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辦理完成,總審批時間將控制在90個工作日以內,將原來的審批時限壓縮了2/3。

2018年11月21日

率先推出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秒批”服務,全過程在網上實現,全程無人工干預。隨後,“秒批”服務不斷擴大範圍。

2018年12月4日

《關於更大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出臺,實施“四個千億”計劃解決企業發展痛點難點問題。

2018年12月26日

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中國(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正式揭牌。

2019年1月10日

《深圳市機構改革方案》正式發佈,共設置黨政機構53個,黨委機構19個,其中,紀檢監察機關1個,工作機關18個;政府機構34個。

2019年5月

深圳發佈了41項優化營商環境舉措。

2019年12月27日

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

2020年2月

市政府印發《深圳市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實施方案》,在我市對涉企經營許可事項按照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爲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等四種方式分類推進改革全面清理涉企經營許可事項,進一步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2020年3月

《深圳市2020年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發佈,公佈210項具體改革舉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