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科建700億債務迷局 內部人曝400多家子公司存大量掛靠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從2014年至2018年,短短四年多時間,中科建負債從60億暴增至700億,增了10倍之多。旗下子公司從7家增加到405家,呈爆發式增長。

近年來隨着債務頻繁違約爆雷,一些非知名央企開始以陷入債務困境這種特殊的方式進入公衆視野。過去一年時間,最爲典型的就是總部位於上海的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下稱“中科建”),此前它只是中國科學院下屬一家籍籍無名的後勤企業。

公開資料顯示,中科建是一家全民所有制企業,其前身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工程局,1999年軍企改革,以“軍轉地”的方式劃歸中科院管理。該公司此前長期從事部隊營房建造、國防建設業務。目前,中國科學院行政管理局持有中科建100%的股份,法定代表人爲顧瑋國。

2012年之前,中科建只做建築施工承包,沒有涉足其他領域,基本沒有融資貸款,施工工程中有不少是軍事工程,也獲得過獎項。公司原總部設在北京中關村中國科學院,2014年總部遷入上海。

中科建設官網在“大事記”欄目中稱,2014年10月1日,公司新一屆領導班子成立。此時,顧瑋國由副總經理崗位升任爲總經理。

此後幾年,中科建“矇眼狂奔”,在資本市場上以央企身份大舉融資,然後在2018年5月突然資金鍊斷裂,公司業務瀕臨崩潰,留下數百億債務,一地雞毛,至今清理過程仍然舉步維艱。

中科建總經理顧瑋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對外科學院有統一的口徑。目前預重整正有條不紊地推進,詳細的情況還沒有到對外披露的時候,相關情況確認了也可以第一時間向媒體公告”。

中科建管理人方面也表示,方案正在制定,投資者也在接洽中,目前還處於保密階段。至於預重整是否會進入正式的重整程序,需要債權人會議來決定。

四年超常規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的一份PPN發行材料顯示,2014年末,中科建總資產僅爲61.61億元,總負債僅有37.14億元,資產負債率60.29%。截至2015年6月末,中科建合併範圍內的子公司有7家,其中6家法定代表人爲顧瑋國。

不過,此後幾年,該公司一路高歌猛進,依靠大規模舉債快速發展,資產負債表迅速膨脹。

此後兩年的審計報告顯示,2015年末,中科建總資產爲123.72億元,總負債爲90.29億元。2016年末,總資產快速膨脹至407.72億元,負債增加到282.2億元。截至2016年末,中科建納入並表的子公司共計20家,比2015年末增加9家。

在中科建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路資金蜂擁而至,有銀行貸款、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售後回租、債權轉讓回購、信託、私募、P2P,甚至民間借貸,只要能融到錢的方式,不論價格如何,該公司都敢用。

到2018年初,該公司債務已高達560億。根據此前顧瑋國所述,受到“中科系”波及的金融機構共178家,其中既有許多草根金融機構,也有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國際大行。

2020年1月6日,中科建發佈公告稱,由於規模爲15億元的“15中科建PPN001”違約,經債權人申請,2019年11月21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預重整一案,由方達律師事務所擔任預重整期間的管理人。

4月16日,中科建預重整案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曾獨家獲悉,從今年1月2日到3月26日,管理人一共收到740份債權申報,涉及債權人2035名,涉及總金額699.23億元。不過這700億元的申報額中(不排除有重複申報),近500億元還未能找到中科建相應的臺賬對應。

爲此,管理人方面表示:“我們已經向其他公司詢證,有的主債務人不是我們,我們向融資方和擔保方詢證了。目前,我們還沒發放第一批債權確認表。”

會上還透露,中科建旗下有各級控股、參股公司448家,呈現以中科建爲“傘尖”的傘形結構。其中,未註銷分公司40家,各級子公司405家,中科系另一個運營主體“中科建飛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穿透後爲中科院行管局100%控股)下設42家子公司。

這也就意味着,從2014年至2018年,短短四年多時間,中科建負債從60億暴增至700億,增了10倍之多。旗下子公司從7家增加到405家,呈爆發式增長。

至於衆多的分子公司,中科建管理人方面表示,中科建一級子公司只有40多家,400多家是加上子公司的子公司和其他可能的參股公司。不過,法律上子公司是獨立的。

最新的情況,管理人進駐後恐怕也未摸清全貌。

根據管理人給債權人披露的信息,審計機構對中科建本部及23家分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覈銷後給出了一個初步數據。截至2019年末,中科建賬面總資產299.82億元,主要資產爲應收款和長期股權投資,這兩類資產共計278.64億元,佔中科建賬面總資產的92.94%。與此同時,賬面負債總額爲361.37億元,所有者權益爲-61.55億元。此外,還有17家未註銷的分公司資產負債數據尚在調查中。

大量“掛靠”公司存在

也有中科建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中科建之所以如此迅速發展,旗下的子公司一下子那麼多,除了部分是併購而來的,很多都是外部掛靠的項目公司。這些公司名義上是中科建子公司,實際出資卻另有其人,也就是實際控制人或實際出資人(以下簡稱“實控人”),並非中科建,公司的資產、運營一般由實控人控制,但是會借用中科建的名頭融資或者參與項目招投標等,有的也會用到中科建的某種等級資質。

如此,一種似乎合理的解釋是,中科建作爲最上層的控股公司,承擔了集團絕大部分的負債和擔保責任,而核心資產則主要沉澱在旗下各個子公司,如果融資資金實際由下面的子(分)公司使用,但到期不還,中科建自然債務壓力劇增。

中科建管理人也曾在第一次預重整會議上表示,由於內外部多種原因,中科建對部分分、子公司暫不具有實際控制力,甚至不掌握個別分、子公司的財務、經營狀況。

這位人士透露,民企之所以找央企掛靠,主要是借用央企的名頭。“國企對外資源協調能力更強,更容易得到項目。國企的融資也相對更容易,民企融資規模有限,成本高還不一定能借到。”

據其介紹,中科建系統內掛靠企業大量存在。中科建一份審計報告也顯示,截至2016年末,中科建還有未納入合併範圍的投資公司55家。其中有13家是2017年成立的;有11家持股比例低於50%;另有24家未實際履行出資義務;還有6家雖已經出資,但屬於代爲出資;有1家屬於未完全支付對價。

據介紹,除了子公司,有些行事蹊蹺的分公司也不排除是掛靠。比如某西部分公司,在一份借貸糾紛的判決書中,對於到底是該公司負責人個人借款還是分公司借款,中科建出具兩份截然不同的材料。第一份爲《中科建設開發總公司XX分公司委託收款通知》,用於證明委託收款,之後又作出截然相反的表述,稱是其借款。

在分公司的另一期訴訟判決書中,也顯示在提交給法院的訴訟文件中,該公司所加蓋的印章存在不一致,在該案中就使用了3枚不同印章,其他證據也證明這家公司多枚印章同時使用的情形。

至於掛靠的情況,顧瑋國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歷史遺留的問題是有的,後來就把所有的掛靠分包都取消了。”

管理人方面則表示掛靠的情況需要進一步調查。

第一次預重整大會中,管理人曾披露:“2019年12月24日,管理人在進駐中科建的第一時間對部分印章證照進行了接管,截至目前,管理人已接收中科建(包括分公司)印章89枚,證照57份。”這也意味着,中科建40家分公司,各級子公司405家,大部分沒有上交印章和證照。

高額融資顧問費

除了中科建自身爲了“借新還舊”或者“收購項目”需要大肆融資外,原本渴求資金的一些民企或實控人掛靠在中科建旗下後,便開始利用“央企”這塊金字招牌“瘋狂”融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得多份中科建融資明細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科建本部的負債爲41.26億元,融資成本從4.8%到24%不等。債權人有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國際性銀行,也有國內銀行、信託和融資租賃等。

而中科建的子公司中統計的未償還融資規模爲79.22億元,融資渠道更加五花八門。如中科浩飛旗下的上海中科科創文化集團有限公司,曾以超過72%的年化利率向一家園林公司和個人短期借款,也曾以14%-15%的利息向私募基金融資。福建海西中科建設有限公司也曾向小貸進行商票融資和以日0.23%的利率向個人借錢。

此外,中科建的分公司還有融資6.57億元(可能統計不全)。在分子公司的融資中,由中科建進行擔保的融資爲32.27億元。

不過這一數據未經中科建官方及管理人確認,不排除是部分統計情況。

爲什麼這些金融機構如此青睞中科建?內部人士透露,除了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身份以外,一部分金融機構聯合“中介機構與人士”可能還存在另外的潛規則。

一位參與中科建融資過程的內部人士透露,不少金融機構幾億元的融資,要求通過第三方收取的財務顧問費高達數千萬元。比如,中科建某分公司,在向一家信託公司融資3億元的同時,需要向一家第三方中介機構支付高達近1200萬元的財務顧問費。

中科建一家子公司向金融機構融資6億元的同時,也需要向一家“中介機構”支付1200萬元顧問費。

該人士表示,實際操作的情況是,企業已經和金融機構談妥了融資規模和條件,然後根據金融機構有關人士的要求再和第三方簽訂融資顧問協議,支付相應的費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經由裁判文書網獲取的一份判決書也顯示,甚至中科建旗下企業負責融資的人員也會在融資顧問費中收取回扣。

比如,朱某是中科建名下一個子公司投融資部經理,在經辦中科建與太平石化金融租賃有限公司融資租賃業務過程中,通過中介人員劉某某的居間介紹,促成中科建公司與太平石化公司簽訂《融資租賃合同》,以融資租賃的形式,向太平石化公司融資3億元,並支付給太平石化公司年化6%-7%的利息。中科建及子公司支付給劉某某中介費1800萬元,再由劉某某返還給朱某個人“中介諮詢費”600萬元,朱某某也因受賄罪被判處緩刑。

有銀行業人士分析認爲,頂着國企名頭,願意支付較高融資成本,再加上額外的財務顧問費,這可能是中科建能獲得鉅額融資的重要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