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通达系和顺丰纷纷发布财报,让外界一窥物流行业如今的市场占有率。通达系+顺丰仍然是如今物流行业的主力军:韵达、圆通、申通和顺丰等企业,每一家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10%,合起来占据了国内物流业的大半壁江山。

而京东物流市场占有率,被预计只有不足5%。这让京东物流再次走上了风口浪尖。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2019年4月,刘强东在京东的内部信当中表示,按照现在的亏损速度,2018年的那笔融资只够京东物流亏两年!弹指一瞬,刘强东信中的“两年”,不知不觉已经过半。

这一年当中,虽然京东小哥们调高了业务提成,但五险一金被降低,底薪被抽,就像一出巧妙的“朝三暮四”的游戏。有报道指出,把刘强东口中的“兄弟”们取消公积金和底薪后,京东物流每年省出来的人力成本将达到11.4亿元。

或许京东物流的故事,在它发展的那个开头,就已经确定好了结尾。

当年,京东就走了一条和传统电商不一样,甚至有些相悖的发展道路:自建物流体系,实现仓配一体化的重资产模式。

这也是京东物流“出道即巅峰”的直接原因。仓配一体化,意味着消费者在京东下单就能很快从本地仓出货,快递配送和售后的速度自然胜人一筹。当年,“京东速度”可是享誉整个北京城,京东还喊出了全北京半日达的口号。

但几年时间过去,“半日达”不仅已经被许多快递公司所实现,甚至京东自己都砍掉了北京偏远地区的半日达服务。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很简单,“重仓”模式需要靠大量的订单来实现效益,在当下电商发展放缓的背景下,京东物流的订单量显然不够。

京东物流成立12年以来连续亏损,其中2018年的亏损总额超过28亿,“重仓”模式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只靠自家平台上的订单,京东物流根本达不到盈利的目标。更何况,京东近几年的用户活跃度提升并不明显,要给京东物流输送业务量,也是有心无力。

自家不够,别家来凑。京东也试着和第三方平台合作,这一招确实效果不错,但高昂的物流定价,却难以真正的大展拳脚。

从2018年第三季度起,京东物流正式开放个人快递业务后,快递单量有所增加,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京东全年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42%。然而,个人件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这部分单量整体较少,相比京东物流对订单的需求量,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其二是,京东的个人件也很“贵”,价格拼不过通达系,服务又比不过顺丰,消费者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用京东的快递。

国内物流行业的洗牌时代一直在进行着。“上”争不过有飞机的顺丰,“下”抢不过网点更密集的通达系,站在中间不尴不尬的京东物流,除了继续亏损,似乎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