姍姍來遲的2019年盈利財報,將*ST猛獅從保殼泥潭中拉了出來。

華夏能源網獲悉,6月20日,*ST猛獅正式披露2019年年報,公司在2019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3.2億,同比增長20.2%;實現歸母淨利潤1.5億,上年同期爲-27.8億元,同比扭虧爲盈。

至此,*ST猛獅止住了2017、2018連續兩年虧損的頹勢,正式保殼成功。在保殼戰役中,爲企業貢獻最大的,爲汽車租賃業務。

2019年1月份,*ST猛獅調整公司發展戰略,努力建立以能源儲存爲核心、清潔能源電力工程及新能源應用爲輔助的清潔能源產業平臺。而在2019年保殼大戰中,貢獻最多火力的,爲輔助業務——新能源應用中的智慧出行板塊。

華夏能源網瞭解到,*ST猛獅的新能源應用板塊主要包含電池製造、智慧出行、電池回收及電池材料業務。其新能源汽車運營租賃板塊以鄭州達喀爾、廈門潮人和汕頭猛獅車輛三家子公司爲主要運營主體。

在2019年,*ST猛獅智慧出行業務實現營業收入6.9億元,營收佔比爲52.5%,毛利率爲32.8%。保殼固然可喜,但靠輔助業務貢獻最大比例營收,*ST猛獅仍有需要進步和調整的餘地。

*ST猛獅成立於2001年,由汕頭市滬美蓄電池有限公司發起設立的股份制企業,2012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其業務範圍涵蓋高端鋰電池製造、可再生能源發電、智慧能源管理和輸配電、儲能系統和儲能電站的建造和運營、新能源汽車租賃運營等清潔能源的生產、儲存和應用的三大環節。

2012年6月12日,*ST猛獅在深交所上市,彼時主要從事各類鉛蓄電池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而後,藉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ST猛獅也逐漸完成產業轉型,從單一的鉛蓄電池業務擴展到了鋰電池、清潔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等新的產業,旗下子公司由上市時的兩家擴展到近60家。

意想不到的是,藉助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東風,並叫出要“打造千億市值”的*ST猛獅,卻莫名掉隊。在新能源汽車發展迅猛的2017年、2018年,*ST猛獅表現差勁,虧損、債務暴雷等情況接連出現。

在保殼戰打響的2019年,*ST猛獅起初押寶的是國資救兵。

在2019年,三凱盛科技、漳州交通集團和詔安金都資產3家國企出資助力*ST猛獅全資子公司福建猛獅復產和新項目的建設;*ST猛獅與三門峽市投資集團、河南高創兩家國企聯手打造三門峽示範區新能源產業基地,同時就猛獅在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投資25億元,建設5GWh高端鋰電池生產項目達成具體合作意向。

而意想不到的是,最終解救*ST猛獅的,是其不起眼的智慧出行業務。而其2019最重要的鋰電池業務,在2019年貢獻了1.38億元營收,僅爲智慧出行營收的2成。

可喜的是,隨着國資的進場,*ST猛獅在2020年的鋰電產能兇猛異常。

華夏能源網瞭解到,目前,*ST猛獅擁有兩家鋰離子動力電池工廠,分別在福建詔安和湖北宜城。福建詔安的生產基地以三元圓柱電池爲主,總投資30億元,佔地450畝,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目前已投產韓國進口18650動力電池全自動生產線一條,另一條韓國進口18650動力電池全自動生產線也已進入安裝調試階段,已具備1GWh動力電池產能,2020年將增加21700圓柱電池產能;公司2017年開始在湖北宜城開建5GWh方形鋰電池電池基地,目前接近建成1GWh產能,由於公司資金短缺,目前該基地暫未能投產,公司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儘快盤活該部分資產。

此外,2020年,*ST猛獅擬新建河南省三門峽市高端鋰電池生產基地,預計項目總投資25億元,年產能5GWh。該項目分四期建設,共5條全自動生產線,目前項目一期已經開啓建設,預計2020年年底正式投產,將成爲公司儲能電池核心生產基地。

顯然,*ST猛獅也意識到,智能出行是一時的續命良藥,並不是企業再度輝煌的密碼。唯有把能源儲能及動力電池的主業做大做強,纔是根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