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橋作爲實用建築,架空於溪流水面,或山澗壑谷,延伸着人們腳下的路,它是人們從大自然中獲取靈感、仿效自然的匠心之作!在人們的心目中,一座用來過路的橋,似乎沒有那麼浪漫感傷的情趣。然而衆多文人墨客卻把橋作爲一種經典意象,藉以傳情達意,於是橋又被賦予了太多的內涵及詩意。

圖片來自網絡

從古自今,人們一路走來,那些形態萬千的橋,讓臨水難涉的愁苦轉變爲了腳踏坦途的歡愉;使前途茫茫的悵嘆轉變爲了迎風翩然的輕鬆。當那些橫於古代文人前行路上的潺潺河溪,或是湍急飛流不再成爲橫絕的水域,他們無論是駐足橋上還是漫步橋上都會不自覺地生出諸多情思來!於是,橋便聯通了詩人的心境並向山水自然延伸。

01《絕句》

南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圖片來自網絡

在根深葉茂的古樹下,拴好了帶篷的小船;拄着用藜做成的柺杖,漫步小橋,一路向東欣賞美麗春光。那杏花開放在絲絲細雨中嬌豔欲滴,下個不停的杏花雨像是故意要粘溼我的衣裳似的;香風徐徐,吹在我的臉上已不使人感到那麼具有寒意,它舞動着嫩綠細長的柳條,曼妙無比。這首詩是南宋詩僧志南的一首即景小詩,寫出了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的首聯寫詩人的行蹤,從選擇靠岸泊船到拄着柺杖過橋,呈現出一位老僧遍覽一路風光的情景。雖寫景着墨不多,卻意延詩外,猶感景態萬千!個人在想,詩人劃一葉扁舟而來,爲何不直接泊東岸觀景?我認爲詩人並不是只爲過橋東去觀景,而是將觀景的立足點放在了橋上,並用擬人的手法寫杖藜扶我,饒有情趣地寫出了漫行橋上的樣子,這“過橋東”的過程纔是詩人飽覽春光最愜意的一程。

圖片來自網絡

《絕句》的尾聯,詩人着眼於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用寫意的筆調渲染出杏花春雨、揚柳清風,重點放在“欲溼”、“不寒”上。“欲溼”,說明濛濛細雨似有若無,潤如酥的杏花綻放着,遊興正濃的詩人豈肯止步!“不寒”,說明吹動楊柳的春風帶有絲絲暖意。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達到了色彩繽紛,春意盎然的效果。這首充滿樂趣的詩,寫出了一個熱愛生活的和尚觀賞春光的喜悅心情。

02《春遊湖》

宋代:徐俯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圖片來自網絡

詩人來到湖邊,看到成雙成對的燕子追逐嬉戲,不禁問道:“燕子啊,你們是幾時回來的?”再放眼兩岸,美麗的桃花好像正蘸着水綻放。那綿綿的春雨使湖水上漲,橋被淹沒了,遊人已不能過河。正當人們犯愁的時候,從柳蔭深處,盪盪悠悠地撐出一隻小船來!這首詩描寫出了詩人早春賞景中的意外之喜。詩中雖並未着意寫遊湖的過程,但卻能從這意外之喜中聯想到遊湖的情景。

宋代詩人徐俯這首《春遊湖》,雖爲一首小詩,卻寫得風韻翩翩,予人一種清新的感覺。詩人本欲從橋上一路看來,覽盡湖光山色,但水阻橋不通,是多麼令人掃興,可湊巧的是,從柳蔭深處劃出一隻小船來,使得賞景的失望變成了希望。詩人着墨於斷橋,營造矛盾和衝突,使得這次春遊更富情趣。讀這首詩,彷彿讓我們也嘗受到了撐出小船所帶來的喜悅。

圖片來自網絡

03《桃花溪》

唐代: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隱隱約約看見一座高橋,橫亙在野煙深處;在河流中那露出石堆的西畔,借問漁船上的打漁人。溪水載着桃花,終日漂流不盡;桃花源的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山水自然美,總是爲中國文人情有獨鍾,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會有橋!張旭這首《桃花溪》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一座飛橋橫跨山溪,彷彿聯通了美麗的桃花源,將人們引入到了一個若仙景般的塵世之外。

圖片來自網絡

這首詩起句由遠外落筆,寫出了山谷的幽深,呈現出了煙橋迷朦的意象;次句將鏡頭近移,詩人自入畫圖之中,與漁舟輕泛的漁人招呼問訊。第三句寫向漁人借問的原因:桃花終日不絕隨水漂流,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結句寫急於找到桃花源的洞口在清溪的具體位置。整首詩表達出了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也許詩人留下一個美妙的遐想更能體驗到歲月靜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