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推文中我們說到,一個小小的二維碼,揭開了口子窖品質升級的驚喜。如何讓酒的品質實現再升級?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對父子釀酒工的故事,感受一下蘊藏在酒體中的傳承與昇華。

王鵬是口子文化園廠區釀酒車間的一名班長,入夏以後,因爲氣溫升高,他的班組都轉入夜間到上午工作。從糟醅出池、上甑,到蒸餾、出酒,再到出甑、拌曲、入池,每個班次要燒五鍋,八個人一上班就得忙個不停。尤其在出甑環節,出鍋的糟醅必須儘快攤涼,因此,大傢伙絲毫不敢耽擱。

王鵬的父親王新全也是一名老釀酒工,同在釀酒車間的他,曾手把手地教過兒子學釀酒。如今,父子倆不在一個班組,“師父”卻時常過來給“徒弟”督戰。

小的時候,王鵬就被父親帶在釀酒車間,他的童年記憶幾乎都和酒廠有關。大人們乾的活,到了他這裏,全是有趣的玩耍。高三的時候酒廠招工,一下子就吸引了王鵬。釀酒這門手藝,就這樣在王家傳到了第四代。

每天一座窖池,從出池開始,到入池收工,釀酒人的工作看起來簡單而重複,但釀出的每一鍋酒,都有着不同的精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幾年下來,王鵬終於也能像父親一樣,真切地感受到每一條窖池的呼吸和生命。

原酒出鍋,是釀酒人最爲緊張的時刻,這時候的掐酒,也最見釀酒師傅的功力。剛蒸餾出的原酒,普通人只會覺得刺激辣口,而釀酒人卻能品出前、中、尾段的差別。

手藝在父子間傳承,工藝卻在流程中精進。產能擴大以後,口子酒業的每一批酒,都放緩了出廠的腳步,窖池中沉澱的時光也更爲從容。

已經58歲的“師父”王新全即將面臨退休,作爲“徒弟”的王鵬在窖池邊也堅守了十多年。在口子酒業,像這樣的父子、師徒還有很多,他們傳承的不僅是手藝,更是釀酒人對品質的堅守、對時光的珍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