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当年黄帝联合炎帝,一同打败蚩尤,从此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走向文明时代,而开拓这一切的黄帝,自然受到万民敬仰,世代崇拜,故而在他死后的数千年来,人们对他的祭祀便没有断过,而位于桥山的黄帝陵,则被历代皇帝不断整修添土,成为官方唯一指定祭祀黄帝的场所,延续至今。

如此场所,对中华民族有着重大的意义,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以及统治者们都在这里题下了字,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乱的影响,黄帝陵也不可避免的遭受到损伤,故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立刻修缮此处,并委托郭沫若同志,为“黄帝陵”题字做碑,接到这一任务后,郭沫若当即打起十二分精神,力求写下完美的题字。

那么为何当年国家会找郭沫若来书写如此重要的字呢?其实抛开郭沫若的人品不谈,他确实称得上是“全才”,不但会写诗作文,还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首任院长,同时他还是一个书法家,毫不夸张地说,郭沫若算得上是上世纪影响力最大的“牌匾王”,经他之手题写的牌匾确实多不胜数。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故宫博物院”,就是他题写的,此外还有中国书店、华佗纪念馆、沈阳故宫、庆云堂、荣宝斋,以及中国银行4个大字,统统出自他手,当年人们称他的字为“郭体”,并且对其字特别推崇,以至于当年郭沫若写下“建设”2个字,竟然拍出了1610万元的天价,着实让人惊讶,所以由他来为黄帝陵题字,确实没话说。

1958年5月,郭沫若终于完成了“黄帝陵”3个字,如图所示,“黄帝陵”3个字用笔老辣,恢宏大气,既有魏碑书体的凝重和严谨,又有行楷书体的洒脱和奔放,符合“郭体”一贯“回锋转向,逆入平出”的特点。

当我们仔细观察这3个字的时候,会发现郭沫若其实动了很多小心思,比如这个“帝”字的最后一笔,并不是传统的竖画,而是摇曳生姿,线条的质感竟是与周围的环境互相协调,完美与石碑融合在一起,确实是“妙”。

其实去过黄帝陵的朋友会知道,这里除了郭沫若的题字,还有许多书法大家的题字,光是现存祭祀保护碑刻,就有124通,祭文碑刻就有46通,它们各具特色,形态不一,与黄帝陵的景色互相呼应,互相融合,构建出和谐的画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去看看,方能体会别样的美感。

读者朋友们觉得郭沫若题的“黄帝陵”怎么样?以及他的书法是否配得上1610万的天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