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聊到李鸿章就是大清朝的“卖国贼”,其实最本质的原因是大清内部已高度糜烂,李鸿章只不过是慈禧太后与西方列强进行斡旋的工具,李鸿章当然只能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旨行事。

1894年7月的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此外还要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后来因为日本强占辽东半岛影响了俄国的殖民利益,在俄德法等国干涉下,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却以“赎辽费”的名义,额外勒索了三千万两白银,对中华民族绝对是深创巨痛。

但是,其实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仅用24万的兵力,而清国的兵力是63万,从兵力上看,清国完全占优,但为何还输得那么惨?

究其原因,其实有众多方面的,但内在的因素是最明显:内部腐朽不堪!

从问题的根源上分析一下,清国甲午海战战前和战后的社会状况。

1.军队纪律涣散,老百姓不看好。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调军队赴山海关前线,曾有一位老百姓说到,“看到这些去打仗的军人,人黑又瘦,马也瘦而小,都没有城,人和马都冒汗如雨,马鞍上不是武器,而是有洋药具,即鸦片大烟等数量众多”。虽有“爷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之惨,但老百姓也很不看好这场战争,只关心亲人是否顺利归来,不在乎国家能否将这场战争打赢。纪律严明的军队才是打胜仗的基础,但当时的大清士兵有的吸鸦片,有的养鸟,有的无精打采,没有一点军队的样子,这样的状态如何打赢,即使派出100万的兵力还是输掉比赛。

2.官员勾心斗角,相互推脱责任。说到李鸿章建立的北洋水师,可以说是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是当时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但其表现也不尽人意。当时李鸿章奏请在胶州(今青岛)添筑炮台,获得了皇帝批准。这本来应该算是做了件明白事,没想到一贯与李鸿章有隙的翁同龢,却以户部的名义奏准暂停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两年,让李鸿章的计划彻底落空。朝廷官员勾心斗角,坐视国家危机发生,战后却做缩头乌龟,生怕自己惹上一点麻烦,这样的环境下,不想输都难。

终究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真理:糜烂必亡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