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場公演結束了,果然芒果出品必上熱搜。放眼望去,微博熱搜榜上,單是前15就佔據了三分之一。

自帶招黑體質的黃聖依果然位列其中,這次被網友吐槽的點是,在許飛和劉芸被淘汰時,她的哭。

網友的聲音自然也是分成了兩隊,有吐槽她“演技”不夠的,也有另一部分網友表示,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這次網友間倒還算是和諧,吐槽派客觀地吐,中立派理性分析。如節目本身一樣,從最開始組員間的火花四濺,到現在的努力配合主動表達自己但爲了團隊達成共識,難得的一片小和諧。

此類節目的哭,可以算是標配環節了。有夥伴離開,就是一次分別,對於大家來說也一定會有傷感。

而在傷感的時分流淚,其實再正常不過了。可爲什麼到黃聖依這裏,就會有很多人不買賬呢?

作爲一名心理領域創作者,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和心理學有關的

一丟

丟原因。

一好百好,一壞百壞,黃聖依做什麼都是有問題的

從節目第一期開始,網友對黃聖依的吐槽就不絕於耳。公主病、搶話、亂安排等等,每次播完節目熱搜中都會出現黃聖依的身影。而對於她的演唱、鋼琴,以及在團隊中的改變,大家似乎沒有關注過。

從這點來看,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起到了很大作用。 它說的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對一個人某個極爲突出的特點、品質的注意,會掩蓋人們對他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瞭解。

記得我在上初中的時候,隔壁班有個同學屬於那種問題學生,成績不好但總是惹事。當有一天他拿出試卷,大家注意到試卷上的字非常漂亮,一看就是練過的。可是,大多數人都覺得,那不是他寫的字。畢竟他那麼愛惹事兒,學習也不好,怎麼可能寫出這麼漂亮的字呢?

仔細想想,這裏面的邏輯不攻自破,但就是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大家的判斷。邏輯有時候並不是純理性的,它總會“夾帶私貨”,在暗處加入自己感性的那部分。

所以,暫且不說在參加節目之前她的表現,單是從“浪姐”第一期開始,她的表現的確會有一些槽點。而這些槽點加上一直以來大家對她的印象,就構成了大家對於黃聖依在節目中的“人設”,而這個”人設“會讓大家對她所有的評價都會基於一個相對負面的形象。

因爲有公主病、強勢不服管、替隊長安排事兒這些的問題,所以有人就對她是否會在節目中動真情實感而質疑了。這種質疑,更多時候並沒有經過理性判斷,而是單純情緒上的表達:誰讓你是黃聖依了,你那麼愛搞事情,怎麼可能真情流露?一定是裝的,要不然爲什麼不流眼淚?

可是,誰也沒規定過“被寵慣了的闊太”不能真情流露,也沒有說真情流露就一定要哭出眼淚。就像寧靜在之前節目中說的,自己一直在反省爲什麼別人都哭了,自己卻沒哭呢?

當然,可能網友吐槽的並不是哭與不哭的問題,而是在質疑黃聖依,爲什麼你要演?哭不出來就不要演啊?那就是下一丟丟心理學小知識了。

你看到的,不僅是剪輯師想讓你看到的,更是你自己想看到的

既然有吐槽,也就會有中立的或是正向支持的,那爲什麼同樣的節目同樣的表現,每個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效果呢?

這和我們潛意識的運作有點關係,那就是投射的作用。投射是指一個人依據自己的需要、情緒的主觀表達,把自己的特徵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人把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爲特徵,推測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它實際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是爲了保護自己而存在的。在面對自己潛意識無法理解接受的事情時,會主觀地認爲別人和自己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在一部分人身上,本來就存在着“演”的經歷。在一些不明所以的場合裏,不得不配合其他人完成一些讓自己內心尷尬的事情。

比如,在酒桌上說着那些違背自己內心的話,在同事辭職時表達一些不走心的祝福。而當我們看到其他人在說這些的時候,也許就會認爲他們也是在虛情假意。

這種投射作用是用來保護自己的:我無法發自內心地祝福那些自己沒有太多交集的人,其他人也一定是這樣,所以他們也是不走心的祝福而已。

那麼節目中黃聖依的表現,自然都是自己看到自己想看的了。有些人會看到她“假哭”,有的人會看到她“也許因爲怕妝哭花了在控制”,也有人會看到“她是真的感動了”等等。

歸根結底,“浪姐”只是一場秀,我們作爲看客開心就好。吐槽還是讚揚,也都再正常不過。

所以,黃聖依認真地哭,網友認真地吐槽沒什麼不好。如果能在這些過程中,加深對自己的認識,何樂而不爲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