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9月,八國聯軍強迫清廷簽訂了《辛丑條約》,賠償4.5億兩白銀,駐美公使梁誠在談論用白銀還是黃金支付時是,無意當中聽到美國表示賠款“原屬過多”,經過多次商討,美國提出了退款辦學,正式建立了留美預備學校。

1912年,預備學校正式改名爲清華學校,設立大學部,同時設立國學研究院,開辦宗旨是爲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溝通。國學在清華算是正統根基,這裏也是匯聚了不少的國學大師。

陳寅恪,是中國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他畢業於哈佛大學,他跟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爲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爲“前輩史學四大家”。

作爲清華最出色的大師,陳寅恪也是有着自己一套講課理論,他治學面面俱到,但性格有點古怪,近人講過的,他不講;外國人講過的,他也不講;以前講課講過的,不會提,但每次上課學生雲集,就連許多朱自清這種教授也會去聽他講課,不過他出題更“怪”。

1932年,清華大學正在舉行新生入學考試,國文系 主任劉文典就想請陳寅恪出國文代擬試題,陳寅恪的想法跟其他人不太一樣,出的考題也不一樣,國文試題很普通,作文是《夢遊清華圓記》。

這種作文幾乎都是自由發揮,任何一個景點,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都可以成爲作文的主線,考生看到這種作文題都是信手拈來,但是最後一道題卻讓讓學生們犯難了,這最後一題是“對對子”。

對聯對於中國人來說已經不算是陌生了,對聯要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可以說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不過陳寅恪的這個對聯怪就怪在,它的上聯只有三個字:“孫行者”

孫行者我們都知道,這是齊天大聖孫悟空的另外一個名字,這個上聯可是難倒了不少的人,學生不是交白卷,就是亂答“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僅有一人得了滿分,這個人就是周祖謨。

他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在語言文學方面成就突出,在1932年,他同時報考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對於這道“對對子”,周祖謨給出的答案是“胡適之”,他爲什麼會這麼對呢?

在對聯當中,有一種特殊的格式,叫無情對,就是上下對聯完全不相關,比如上聯:三星白蘭地,下聯爲:五月黃梅天,上聯是酒名,下聯是天氣,毫不相干,雖然陳寅恪最標準的答案是“祖沖之”,但“胡適之”也符合要求。

”孫“和“胡”又是兩個不同的姓氏,“行”和“適”在古文當中都有“達到”的意思,“者”與“之”屬於虛詞,在對子上算是非常完整了,不過因爲學費的問題,周祖謨最後選擇了北京大學。

自從胡適聽說了這件事之後,也是一直想要見一見周祖謨,但周祖謨一直都回避,周祖謨對此的解釋是:胡先生道德文章爲一代所宗,但與自己所學並非同一系統,驟然晉謁,有攀附之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