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洲村,古稱“瀛洲”,廣州市海珠區華洲街道下轄自然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海珠區東南面,四面環水,形似小島,村域面積爲4.3平方千米 。

小洲村的歷史

小洲村從元朝開村,明初簡姓從河南新鄉遷到小洲村聚居至今。小洲村保留了完整水鄉格局,享有“北有周莊,南有瀛洲”之譽。村內有衆多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其中天后宮、玉虛宮、古橋、登灜古碼頭和嶺南水網地帶特有的“蠔殼屋”都體現了古時珠江入海口村落因水取材的歷史遺證。

傳說小洲的龍舟在南漢年間曾被封爲“瀛洲飛龍”,因此只有小洲村的龍舟是撐黃底紅邊的旗幟。小洲村是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古村寨,也是藝術家鍾愛的棲居地,有小洲藝術村之稱。大批文藝人士在小洲村聚集,一時興起“北有798,南有小洲村”的說法。

傳說廣州龍舟競技源起於南漢,漢後主劉鋹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五月初五,宮人競渡其中。明代詩人張詡寫道:“龍舟競渡玉液池,君王沈醉連日夕。”歷史撥轉千年後,已經很少有人知曉龍舟的淵源。

小洲村是廣州難得一見的保存較爲完整的古村,生態環境優美,不過現在被經濟浪潮席捲,很多房子租給人後被拆掉重建,寧靜不再,但小洲村仍保留着端午爬龍舟的習俗,從初一到端午,本村和外村的青壯年們划着各式龍舟,敲鑼打鼓,沿着水道互相拜訪,每經過一個村就停下喝口龍船茶喫塊龍舟餅,晚上的話還可以喫到盛大的龍舟飯。

龍船趁景

與其說廣州人喜歡龍舟,不如說廣州人喜歡龍舟串門的熱鬧勁兒。春節走親訪友,是家與家、點對點的情感交流,而端午的龍船趁景則是村與村、宗族與宗族之間的親密往來。

往年端午節前,天河區的獵德村、車陂村、珠村,海珠區的土華村等大村都會向兄弟村、老表村發出邀請帖,上書“敬邀貴村飛龍於五月某日蒞臨敝村,共慶端陽佳節不勝榮幸”,此舉便是“招景”而受邀的村落則按時派人划龍舟前來“探親”,路過沿河村莊也要表演一番,直到抵達目的地,繞河涌中心再遊三圈,展示自家的龍船文化,這才上岸遞迴龍船柬,喫龍船餅,喝龍船茶,此爲“應景”。

這時河涌兩岸,必有衆人圍觀,鑼鼓喧天,彩旗飄揚,男女老少沿江沿河觀看龍舟表演,此爲“趁景”。

百餘條河涌串起了天河、黃埔、白雲的各大村落,也貫通了龍舟文化的歷史脈絡。對於如今的老廣而言,龍舟文化更像是村落、宗族之間的凝聚力之依託。在現代城市發展的衝擊下,祖祖輩輩已無法像以前那樣緊密地生活在一起,唯有那一期一會的龍舟賽,那一聲震撼人心的龍舟鼓,才能將飄散的鄉情再次歸攏。

龍舟缺席

今年是閏四月,端午節來得稍晚。但節前的龍舟水卻很強勁,暴雨雷電頻頻造訪,前些日子廣州出現了水浸街,還有網友發微博表示,“龍王爺,今年停龍船賽啦,不再助興了。”

由於疫情原因,廣州獵德、棠下、珠村、大塘、瀝浦等多個村鎮都宣佈今年取消龍舟活動,“起龍船”“探親”“龍船飯”等盛景都將在這個夏天缺席。

本來興致勃勃等待“起龍”通知,都只能收回躁動的心,繼續重複枯燥且無聊的催租日常。雖然今年沒有大型的龍舟招景和龍舟競賽,但並不意味着所有的龍舟活動都銷聲匿跡了。據說,位於廣州天河區的黃村,在農曆閏四月十五迎來了新龍船駿水,傳統坤甸木新龍船經過長老點睛、上香祭拜等儀式,由黃村的老少鄉親從番禺上埔船廠接回天河。

往年小洲村龍舟賽

端午節是外村龍船來小洲探親訪友的日子,一大早小洲碼頭已經熱鬧非凡,村民忙着裝扮幾十米長年齡超過百歲的黑色坤甸木龍船,這種木料輕盈結實,很適合龍舟比賽,平時埋在水底泥中,端午前挖出,洗乾淨後在船頭掛上水草,初二鑲上龍頭龍尾,打扮一新。

龍頭大多用整木雕成,龍頭多染成紅色,稱"紅龍",也有塗爲黑色或灰色的,稱"黑龍"或"灰龍",一般在競渡前才裝上,船頭放置水草,即爲出船前的採青,寓一帆風順的意思。

划龍舟時,一人站在船頭跳躍、吹哨,指揮全船;這個船頭指揮俗稱“跳頭”,在船頭的指揮台上做出各種鼓舞士氣的動作,指揮橈手,推動龍船前進。

小洲村扒龍舟的村民

外村探親的龍舟進村了,離碼頭還有五六十米就已聽到鞭炮喧天,一衆精幹漢子們喊着號子划着裝扮漂亮的龍船而至,一時間,碼頭上圍觀的村民和遊客喝彩聲四起。

擺百席 千人共享龍舟飯

龍舟飯是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當地農民的大聚餐,是傳統的社日宴飲的繼續。宴會開支的款項來源,主要是村內普通村民的捐贈,港澳同胞、華僑的贊助,其次是龍船部件的競投所得。

小洲村高架橋底下襬龍舟宴百席。

龍舟飯它是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特別頂飽。聽介紹說最早主要是給划龍舟的人喫的,讓他們喫了划船特別有力氣。後來慢慢所有的來賓、觀衆等也一起喫,最後演變成熱熱鬧鬧的一種龍舟前儀式,寄寓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祈盼,該習俗還有凝聚民心、維繫團結的作用。

小洲村在祠堂裏設了一百席飯,成千村民團團圍坐喫上一頓熱熱鬧鬧的龍船飯;而龍船走鄉過村去探親,都以請柬相邀、龍船餅作回禮。禮尚往來的古樸之風在小小的村落間互相傳遞。

往年小洲村的傳統是在祠堂裏設了100席飯,成千村民團團圍坐喫上一頓熱熱鬧鬧的龍舟飯,如今村裏的人越來越多,喫龍舟飯的地點也從祠堂搬到了村邊外環高架橋下的空地,搭竈臺爐子,在外面酒樓請來的大廚和他的團隊,外加村裏的婦女幫忙,這百席龍舟飯從上午就開始準備開了。

據村裏的老人說:傳統的做法是,先從村民中挑選多名業餘烹調高手作師傅,到各家各戶借來炊具、碗碟,就可以炒大鍋菜了。大魚大肉是一定的,雞鴨魚是一應俱全,名稱也以吉祥喜慶的爲主,如鴻運燒肉、紅灼大沙蝦、腰果錦上丁、紹菜扒魚丸等等。

以前,還有一些地方有很特別的做法,他們的龍舟飯是扒龍舟前喫的飯,材料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非常“頂飽”,能讓人划船的時候更有力氣。後來很多人也慕名到村子去覓食,卻發現依然是端午時節喫的更有風味,但估計是心理作祟。

現在條件好了,村裏都是請外面酒樓包餐,在室外大鍋飯菜可不好做,廣式粵菜必須要達到色、香、味俱全的要求,廣東天氣炎熱,靠近爐火的廚師們,汗流浹背的揮舞着炒菜勺,一鍋一鍋的炒。

廣東名菜-燒肉

小洲村被人評爲最有書卷味的村落,龍舟飯,一連擺幾天,非常喫香。本地的習俗是喫了龍舟飯,來年會更加“旺”,因此慕名前往參觀、蹭飯的人不在少數。

一批喫不完,要分作幾天,村裏的老人,贊助龍舟的村民,村裏的男人、女人、唸書的孩子,一撥撥,一個都不會落下,大家一起感受過節氣氛。圖爲小洲村立交橋下正在享用龍舟飯的村民們。

據說,曾經舉辦過“千人龍舟飯”,喫掉100只雞、260斤豬肉、2000斤冬瓜、800斤沙葛和500斤大米!小洲是按照傳統習俗舉行喫龍舟飯儀式,超過1000名村民聚首一堂喜喫筵開140多席的龍舟飯,不僅僅賽龍舟,對龍舟飯的重視程度也很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