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加這道斜槓,是我對人生的鄭重選擇”

——透析“斜槓青年”現象

【聚焦·“斜槓青年”】 

白天,西裝革履,言談儒雅;下班後,背心短褲,熱情奔放;閒暇時,化身寫手,在自己的專欄更新文字。這是公司職員/健身教練/自由撰稿人成宇的日常。眼下,成宇這樣的年輕人有一個很“潮”的標籤——“斜槓青年”。

“斜槓”(“/”),是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指代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斜槓”概念進入中國便與青年文化一拍即合,成爲年輕羣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風靡社交網絡。

“斜槓青年”,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個人身份的疊加,實則是經濟社會變革和個體觀念轉變等多種因素產生的化學作用。這是一道擺在當代青年人面前的不定項選擇題,大多數職場人都得填寫答案。

大環境賦予的多元選擇

身兼數職,在十年前或許爲鳳毛麟角的能者所專有,而現在的年輕人對此已司空見慣。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98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3%的受訪青年確認身邊有“斜槓青年”。清研智庫等機構發佈的《2019年兩棲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中顯示,全國年輕羣體中有主業的兼職者、創業者這類“兩棲”“斜槓”青年已超8000萬人,以80後至95前人羣爲主,高學歷人羣佔據“兩棲”青年的主流。

“斜槓青年”怎麼一下子多了起來?

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斜槓青年’是社會開放、進步、變革的必然產物。現在我們良好的、開放的社會環境,使得青年人思想越來越開放,興趣越來越廣泛,選擇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一種說法是,“斜槓青年”是新興業態急速發展的產物。隨着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美妝達人、付費諮詢師、數字化管理師等新興職業強勢崛起,爲多重職業者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時,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和運用,大大改變了生產組織形態,也解放了對工作場景的束縛。當一個人就能成爲一個獨立的服務提供商時,“斜槓青年”便有了“生長的土壤”。

西安小夥兒車虎是一名自由攝影師,他每個月有一半時間在拍攝,每個月平均下來能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疫情期間,車虎的攝影訂單受到影響,他選擇加入斜槓一族,註冊成爲外賣騎手增加自己的收入。

《2020餓了麼藍騎士調研報告》顯示,超過一半的騎手擁有“多重身份”:26%的騎手同時是小微創業者,4%爲兼職自媒體博主,騎手們還有可能是司機、白領等。

當前,移動互聯網平臺的高速發展顯著提高了臨時性工作的分配效率,擴大了“打零工”的受衆和規模,形成零工經濟。從兼職送餐送貨,到兼職做設計、寫作、翻譯、分享知識技能,衆多像車虎一樣的“斜槓青年”都在零工經濟湧現。

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記者會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現在新業態蓬勃發展,大概有1億人就業。我們的零工經濟也有2億人就業。

“斜槓青年”,是經濟社會發展賦予的多元選擇,同時反哺經濟社會發展,爲大環境注入年輕人的活力與氣質。

年青一代的自我實現

“斜槓”,是大環境的映射,也是個體的選擇。來自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調查還表明,一半以上的青年想成爲“斜槓青年”,並認爲這樣可以高效利用時間,充實生活。可以說,“斜槓”是當代青年中的一種羣體價值取向。

小伍是一位具有十餘年工作經驗的地方電臺主播,收入穩定,但現實的工作狀況傳遞給他一個令自己很無奈的信息——自己上升空間有限。面對不明朗的職業前景,他不願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於是他整合電臺工作經驗,發展了播音主持藝考教師一職。他說:“在臺裏的工作難有突破,得給自己多找路子。藝考老師,是把專業和事業融合的最好應對方式,緩解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壓力。”

常徠是湖南農業大學的一名青年輔導員,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他也是一名戲劇導演、編劇。他在湖南農業大學發起成立了虹劇社,2011年曾帶着學生參加在摩洛哥舉行的丹吉爾國際大學生戲劇節,斬獲三項大獎。常徠還自學了吉他,在音樂平臺註冊成爲一名獨家簽約音樂人。

“詩和遠方可以與眼前的生活並存。”常徠認爲多重職業的生活不是出於對自己本職工作的逃避,而是做加法,甚至做乘法。

“斜槓青年”中有很多人的態度與小伍和常徠一樣。來自“時代數據”的調查顯示,渴望成爲“斜槓青年”的三大原因是尋求額外收入、出於興趣、自我投資與提升。可見,“斜槓”是年輕人關於自我發展的價值取向,它強調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個性和潛能的探索,並鼓勵將工作、生活和愛好進行更好地融合。

《中國青年研究》雜誌發表的一篇關於“斜槓青年”的研究分析了這一價值取向產生的背景:隨着現代社會一部分結構化組織和穩定性規範被打破,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和結構性失業出現,消解了青年就業人羣的工作安全感。青年人也面臨自我實現的困境,包括職業中產生的無力感、迷失的價值感和缺失的自我認同,這迫使他們重新尋找工作的意義。

“斜槓”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年輕人所追求的自我實現。研究指出,斜槓青年通過嵌入、表達、認同三種途徑完成了自我實現:嵌入新的工作情境,從而消解風險社會和主職帶來的無力感,獲取正向能量;將個人成長與職業發展相融合,從而獲得真實的自我價值表達;在斜槓工作中獲得成就感,重新尋找到對自我和社會的意義,從而獲得自我認同。

“斜槓”是一種價值觀,而非成功的方法論

“斜槓”人生,看起來是魚與熊掌可兼得,但不斷有不一樣的聲音出現,給年輕人敲警鐘。“很多自稱爲‘斜槓青年’的人,這個學一下,那個看一下,表面上是在追求多元化的生活,其實是在盲目膚淺地通過急速變現獲得成功。”女性撰稿人龐金玲在知乎專欄中寫道。

龐金玲認爲,很多人只是看到了“斜槓青年”身上令人羨慕的控制感和成就感,卻忽視了他們背後在個人品牌和技能上的鑽研。有的人“斜槓”,是在瞭解自我之後,多維度精進成長的結果,而有的人的“斜槓”,是顧不好本職工作之外的身兼數職。

不少人持相似的觀點,認爲“斜槓青年”容易淪爲“兼職接活兒”,分散本該專注精進本職的時間,在工作8小時外也忙得半死、卻事倍功半。

爭議的焦點主要在於“斜槓青年”和“兼職青年”的邊界問題。事實上,“斜槓”作爲對多重身份和職業者的代稱,其本義是中性的。零工、兼職,都是“斜槓”的不同表現形式。“斜槓”與兼職無區別,而專注與兼顧有矛盾。

社交媒體上的“斜槓”潮流,常常呈現爲自由充實的多面手、追求理想的先行者,於是“斜槓青年”往往被賦予精英化、理想化的形象。但不該忽略的是,人的時間是有限的,選擇經營多元身份,註定承擔多種壓力,並伴隨“樣樣都會、樣樣不精”的風險。

“斜槓”是一類青年的價值觀,但不是青年成功、成才的方法論。“‘斜槓青年’的內核是積極探索多元的人生,讓人生有更多選擇。不論是不是‘斜槓’,都要慎重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居安思危,這是不衝突的。”成宇說。

“事實上,不論你想成爲一名‘斜槓青年’,還是一名超級專業人士,你都應該首先成爲一名‘內核青年’——以內在驅動、自我比較以及內在評價爲核心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忠於內心的抉擇,過上更加富足與幸福的人生。”媒體人艾菲這樣說。

(本報記者 李丹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