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8歲少年因搬開130斤石頭,被葬在北京鬧市中,火車爲他改道。

中國傳承了千年文明,從來都不缺乏仁人志士。耳熟能詳的三國,乃時勢造英雄的典型範例。這些英雄,這些忠肝義膽的人爲了正義、爲了民族、爲了國家,捨身取義。他們的義舉也永遠在人民的心中,流芳百世。

在《韓非子·詭使》中記載了這樣一句話:“而好名義不仕進者,世謂之烈士。”這些保家衛國的人,不爲名利,只爲了內心那顆熱忱的心。

如今,我們把那些在革命鬥爭、保衛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及爲爭取大多數人的合法正當利益而壯烈犧牲的人,稱之爲烈士。

烈士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只要是符合這些特質,他們就是受人敬仰的烈士,國家的忠誠衛士。

在河南有一位18歲的少年,他在緊急關頭搬開了一塊重達130斤的石頭,從而避免了一場重大事故的發生。不幸的是,這位少年卻爲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且聽細細道來吧。

烈士年僅18歲,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

今天要講述的這位烈士十分年輕,他的名字叫孟凡章。雖然名字裏有一個平凡的“凡”,但他的一生卻一點都不平凡,他永遠活在了中國人的心中。

孟凡章1951年出生在河南省沈丘縣紙店鎮紙西行政村,如果不犧牲的話,今年也才69歲,人生的路還很長。但他的生命卻定格在了1969年,犧牲的時候年僅18歲。這個出生在農村的孩子,究竟經歷了什麼?

獨自一人搬開130斤石頭,不幸捲入火車底

孟凡章的一生註定不會平凡,因爲他在1967年念中學的時候就已經入團,又在1968年入伍,從而開啓了不一樣的人生。

都說入伍是男人的第二次生命,這一點不誇張。不一樣的風格,不一樣的體驗,好男兒已經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而孟凡章已經和鐵路結下了解不開的情緣,相守相伴,最終也在鐵路上結束了人生。

鐵路的飛速發展,給運輸業帶來了蓬勃發展的動力。我國鐵路運輸的主要動力曾經一度是蒸汽機,1952年12月,中國第一臺機車落成出廠,被稱爲“解放型”的這種機車成爲我國第一代貨運蒸汽機車

到1963年時,我國已經開始製造第一代內燃機車,到1969年時,已經開始試製大功率幹線客貨運內燃機車。也就是說,在孟凡章入伍之後,接觸到的已經算是比較先進的火車了。

內燃機車的轟鳴劃破夜空,一列火車疾駛而來。本來很正常的一幕,卻被一塊橫臥在鐵軌內側的大石頭無情打破。

孟凡章走在鐵路專線路基上,兩眼敏銳地看着周圍,當看到那塊大石頭後,心中一驚。每天都會進行檢查的鐵軌,突然多出一塊巨石,肯定是有人故意使壞,想要導致火車出現事故,居心叵測的背後,難以想象是怎樣的陰謀。

但這些都只是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立刻要做的事情是把石頭搬離軌道。眼看着火車呼嘯着過來,已經越來越近了。孟凡章爲了避免一場重大的事故發生,他毫不猶豫地猛衝上去。霎時間,飛奔的列車噴着濃煙、氣浪,直朝孟凡章壓來。

但這些都沒有嚇倒這位年輕的英雄,他用盡了所有力氣,終於將這塊巨石從軌道內推了出去,列車司機很警覺,瞬間就發現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立即緊急剎車。但巨大的慣性使列車衝出了一百多米。火車脫險了,英雄孟凡章卻被捲進車輪底下。

生命曾可貴,但死得重於泰山,也值了。經過醫生全力搶救之後,孟凡章甦醒了過來,他最擔心的還是火車有沒有脫險。

他斷斷續續地說:“……不……要管我,救火車要緊!”“……火車……火車得救了嗎?”

是的,火車得救了,但孟凡章卻犧牲了。有誰能夠想到,一個18歲的少年,能把重達130斤的石頭在極短的時間內弄出鐵軌,這得需要多少的力氣?

葬在北京鬧市中,火車爲他改道

孟凡章並不是身形高大的飆漢,但他肩上的重擔讓他瞬間爆發出了無盡的氣力。

這名年僅18歲的戰士,犧牲之後引起了無數人的關注,他們背心悲痛,對於這種氣魄,這種無私的情懷,不僅是崇拜,還要繼續傳承下去。

爲了讓烈士有一個好的歸屬,孟凡章的遺物、遺照保存在沈丘縣烈士陵園,而他搬動的那塊大石頭則存放在革命軍事博物館。

除此之外,部隊爲了紀念他,在他犧牲的鐵軌上修建了墳墓,骨灰一半安放於此,一半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北京市民爲了紀念他,在他犧牲的地方——首都繁華的豐臺區雲崗的街心花園修建了陵園,並樹碑。至此,河南18歲少年也能夠在北京鬧市中駐足,時刻保衛着深愛的祖國。

因爲在鐵軌上修建了墳墓,所以火車經過此地時,也要爲他改道,這是人們對於英雄的尊敬,也是對烈士的敬畏。

小結

有一句話說得很有深意:“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爲你負重前行”。我們如今美好的生活並不是那麼容易得來的,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所以要倍加珍惜。

與孟凡章一樣的烈士還有太多太多,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出了一首異常嘹亮的樂譜,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麼叫國家衛士,什麼叫中國軍人。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