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被一則金融消息刷屏,到今天都在霸榜,就是證監會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

先是,消息爆出,6月28日下午,根據財新週刊援引權威人士消息稱,證監會計劃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或將從幾大商業銀行中選取至少兩家試點設立券商。打破固有的分業監管模式一直被認爲是大勢所趨,2015年“股災”前就有過相關討論,證監會方面也正式向工行發出邀請,希望由工行率先試點。由於當時相關法律對混業經營均有明確限制,有關部門也一直在討論相關限制法條的修訂,但因“股災”胎死腹中。

再是,證監會迅速回應,6月28日晚間,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此回應稱,“證監會目前沒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向市場通報。發展高質量投資銀行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資本市場發展決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進和擴大直接融資的重要手段。關於如何推進,有多種路徑選擇,現尚在討論中。不管通過何種方式,都不會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大的衝擊。”

按理說,這個消息對銀行來說,是一則利好,對券商來說,是一則利空。

結果,今天從盤面上來看,早盤銀行板塊並沒有特別靚麗的表現,被提到的工商銀行稍微翻紅了一點,成交量並沒有實質性的大漲,大多數銀行個股也沒有什麼起色,表現很平靜。

券商板塊,則整體承壓,券商個股回落明顯,形成了實質性的利空。

應該說,今天股市對這個消息的理解,非常到位。

首先,證監會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還是尚需時日,目前並沒有敲定,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利好,銀行板塊沒有特別突出的反應,也很正常。當然,最爲關鍵的是,銀行板塊是權重板塊,都是大象級的個股,在目前弱勢市場裏,很難形成大象起舞的局面。沒有重大實質性的,可持續性的利好,能推動這個板塊整體起飛。

其次,市場對證監會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並不感冒,實際上也反應了,我國市場對給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意義不大。

1、市場普遍認爲銀行幹不好券商的活,近些年來,我國銀行沒少做各種理財產品,但是大多數理財產品都是收取高額的手續和佣金,靠得是市場規模獲得很多利潤,更別提高額存貸差。也就是說,長期形成的躺賺模式,並不能給銀行帶來實質性的利潤,頂多只是多了一個佣金收入而已。

2、我國銀行長期沒有從事意義上的證券交易,更沒有涉及高端衍生品金融交易,這種跟證券交易直接掛鉤,對金融交易的專業要求很高。而目前來說,我國大多數商業銀行並不具備這個能力,以往的經驗,銀行涉及到的金融衍生品都是虧得多,賺得少。比如,今年的中行原油寶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樣板。

3、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水平,能不能適應新型混業經營模式,尤其是涉及到具體的交易。別看券商這個交易,對軟件和硬件要求都很高,目前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一下子直接衝到前面,會給銀行帶來的風險不會太小。

最後,對券商構成利空,說明市場對我國傳統券商的服務水平是提出了質疑,至今爲止,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創新,服務水平依然處於相對低層次的狀態,在自營業務方面業績不好。

說得直接點,就是很多券商就是收取佣金活着,靠天喫飯多一點,而銀行拿到券商牌照對這個利潤會構成明顯的衝擊,因爲銀行和券商水平相差不大,但是銀行客戶規模龐大,再加上可以直接託管,券商就失去了這個優勢。

總之,我國證監會給銀行發券商牌照,一方面是希望激活國內金融機構的競爭,讓銀行和券商展開競爭;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銀行規模實現券商規模化,以應對中國資本市場越來越開放的競爭,尤其是像高盛、摩根斯坦利,這些國際大投行。目前我國133家券商加起來都沒有一家高盛投行的規模,只有通過引進大型商業銀行加入券商,才能對抗國際知名投行。

應該說,我國在證券市場上,規模方面肯定不存在問題,最大的依然是證券交易制度的革新,讓券商和商業銀行適應新的交易制度,從中不斷磨練,才能在長期應對全球大型國際投行的競爭。短期恐怕很難頂得住高盛等投行的競爭壓力,未來不一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