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實現“健康中國”的發展目標,醫學創新是重中之重。然而,具體到每一個醫生或科研人員,創新又顯得格外艱難,很多人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是外科醫生。

那麼,該怎麼尋找科研方向?具體又要怎樣做呢?在日前舉辦的全國肺癌大會上,王俊院士結合團隊的探索與經驗,總結出創新路上需要重點着力的五件事,引起了廣泛關注。

王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主任。

國家衛生健康委胸外科內鏡診療技術專家組組長、中國醫師協會畢業後醫學教育胸心外科專委會主委、中國抗癌協會肺癌專委會候任主委、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及內鏡醫師分會副會長。在我國最早成功開展電視胸腔鏡手術,探索出絕大多數胸腔鏡手術的中國術式,並一直在手術例數和難度上居領先地位。針對早期肺癌的系列創新研究成果被寫入多項國際指南,使我國肺癌的早診早治水平位居國際先列。

第一件:學習優秀的實用新技術

尋找明確的科研方向是每個人或每個團隊準備做科研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要做好的第一件事。

這時候單靠自己冥思苦想是很容易走彎路的,一定要抬頭看,通過看文獻、參加學術會或外出學習,去看別人的經驗和教訓。先把好的東西努力學回來,可能是很多醫生尤其是青年醫生做科研的第一步。

1992年,我把胸腔鏡引入國內;2001年,我們又在中國率先開展了電視縱隔鏡手術;2002年,開展了電視激光硬氣管鏡手術。這些技術在今天看來已經很常見了,但在當時卻是彌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

更爲關鍵的是,這些技術大多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讓一些適用的患者明顯受益。

比如,縱隔鏡是肺癌縱隔淋巴結分期的金標準,它可以讓肺癌患者得到更規範的治療,但它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詬病。

1995年,美國同行研發出電視縱隔鏡,讓檢查風險大幅降低,臨牀優勢明顯。因此,我們在2001年將其引入中國。這讓我們後續的臨牀診療更加規範,進而建立在規範診療基礎上的相關研究才能夠得到國際同行認可。

第二件:讓技術適應我們的需要

國外的新技術如果拿來就能用,當然最好,但更多時候它們會有點“水土不服”,這時候有些人會拒絕改變、直接放棄新技術,但換個角度看,“水土不服”的地方正是我們可以創新、改進的地方。

記得胸腔鏡剛剛問世的時候,高昂的治療費用讓它幾乎高不可攀,而且必然會成爲它走進中國乃至推廣的重要阻礙因素之一。於是,省錢成了我們改造技術的目標之一。

胸腔鏡的治療中需要用到進口的切開縫合器,使用一次大約要5000元。而我們在1994年研製的打結器只需要5元錢,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價格昂貴的切開縫合器,解決了費用難題,爲我們引進胸腔鏡創造了條件。

隨後,在1996年我們又用自制的“滑石粉噴灑器”替代了進口產品,不僅讓每套器械費用從5000元下降到50元,還解決了同類器械管徑細、流量低的缺點。

不僅費用,“水土不服”還會表現在器械是否使得順手方面。這方面使用的醫生最有發言權,也最應該參與其中。

“王氏胸腔鏡肺葉切除器械包”就是這樣的產物,改造並經過產、學、研轉化後,因改掉了以往歐美器械不適合中國醫生操作習慣的地方,使手術操作更便捷、安全,目前已經被引入國內340多家醫院。

第三件:促使先進技術規範推廣

好的外科醫生應該能把好技術用得爐火純青,讓它造福患者。而優秀的醫生,如果堅信某個技術是患者急需的,是能夠提升領域內診療水平的,就要肩負起把新技術推廣的責任。

1997年,我們團隊結合自身的經驗開始編寫《現代胸腔鏡外科學》,再後來,我們主持制定了《中國胸腔鏡手術國家規範》,編寫了《全胸腔鏡肺切除規範化手術圖譜》,推動了胸腔鏡手術在中國健康、快速發展。

這些看似沒有太多技術含量,但卻是創新中很關鍵的環節,因爲它們可以讓創新成果落地,讓更多患者受益。

第四件:用創新贏得學術話語

2015年,英國國王學院Sullivan教授在《柳葉刀.腫瘤》(Lancet Oncology)雜誌封面文章中把我們的全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稱爲“王氏技術”,評價它解決了中國肺癌病人因淋巴結多、粘連嚴重等增加手術風險的技術難題。

的確,這是我們近些年的重要創新,因爲它是爲中國患者打造的,也是它讓我們在國際胸腔鏡治療領域,贏得了更多話語權。

在早期,治療肺癌患者進行淋巴結分離非常困難,因爲中國肺癌患者普遍存在肺門淋巴結腫大,而腫大的淋巴結又會包繞在肺門血管周圍,用歐美的鈍分離技術分離血管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大出血,手術風險極高。

經過反覆鑽研,我們成功發明了單切口“篆刻式”手法,相對歐美兩切口“懸空式”手法,不僅能夠安全徹底清掃淋巴結,降低手術風險,而且也讓操作者更舒適、穩健,讓手術更精準。

這項創新讓肺癌胸腔鏡手術的中轉開胸率降低56%,圍術期死亡率下降60%,淋巴結清掃個數增加79%。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均優於美國同期數據。

除此之外,我們的“拖尾法”微小結節定位法、肺段邊界顯影技術、熒光交感神經節顯像法等一系列新技術,由於解決了微小結節切不到、肺段切不準、神經節看不清等難題,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和應用。

第五件:借新技術拓展創新思路

磨玻璃結節(GGO)是當前肺癌外科醫生最常見的一類肺癌,做得多了自然會有些疑問,比如它容易轉移嗎?它會聚集生長嗎?怎麼治更好?

解決這些問題,單靠手術刀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因此我們向二代測序技術尋求幫助,由此打開了一扇大門,迎來了一片廣闊空間。

我們發現,不同GGO共享多達26個罕見突變,多原發肺癌和肺內轉移可同時存在,在國際上首次從基因層面發現肺純磨玻璃結節也可轉移。

還有對GGO肺癌的免疫微環境的研究、對早期肺癌液體活檢(ctDNA)的研究等,是我們目前和今後關注的焦點,可以說交叉學科以及基因檢測等新技術的成熟,都爲外科臨牀研究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關鍵是,我們要如何瞭解它們,並尋找可能用於自己科研的地方。

總之,外科醫生開展臨牀研究,最關鍵的是要有開闊的思路,睜大眼睛學習國內外新進展,結合現實形成創新思路,讓創新成果惠及更多羣衆,爲更加深入的研究拓展新思路。

文/本報記者 鄭穎璠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王俊 主任在2020全國肺癌大會的主旨發言整理

編輯製作/夏海波

審覈/方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