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天道無親,唯親善人。

一般人對這句話很難理解,現在我們用養育孩子來做比喻。

很多人去墮胎,有個原因,怕養不起孩子。養一個孩子都很累,更何況再來一個。我們潛意識中,都認爲,這個人是我養的,家庭是我支撐的。其實不是的。首先要有個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孩子來投胎,是帶着他的福報來的,看起來是父母在養,但其實還是孩子自己的福報在養。

一件事情最後取得成功,是大家的福報在支撐,就是共同福報的累計。惡業也一樣。現在環境破壞這麼嚴重,我們都在譴責別人,但最後發現每個人都是破壞者。使用塑料袋,衣服破了就扔,洗車,裝修,洗廁所,這些都是化學用品。我們每天都在用,每天都在破壞。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爲治國、齊家、修身、爲學的寶典。

魯迅先生曾言:不讀《道德經》,不懂人生真諦。

今天與大家分享《道德經》其中的七大人生哲理,句句蘊含人生真諦!

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五十六章》,意思是說凡是知曉天地萬物變化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則是能描述天地間的道理,卻不能知曉天地變化的本質。

只有摒棄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才能求得內心的寧靜清澈,所以,要平一致,不看重誰,不輕視誰,這樣便可被天下人所尊貴。

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八章》,意思是說人們的善德,像水一樣。

水是萬物之源,可它卻滋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同時水處於衆人喜歡的低處,所以接近於道。

人的成功之道與水一樣,至柔至剛皆在一念之間,或許有的人此刻正面臨困境,但是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具有“強者”的資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態,這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

三、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二章》,意思是說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爲美,是因爲有醜陋的存在,而人們知道善之所以爲善,那是因爲有惡的存在。

萬事萬物皆相對,自古便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說,每個人對於事物的看法不同,所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達摩祖師也說過,行善不能總掛在心裏,你做了多少善事,感覺自己多麼的偉大,其實這樣的善,是虛僞的,也是沒有意義的,一切隨緣。

四、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六十四章》,意思是說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一步邁出來的。

做人做事,貴在堅持,萬事從頭難,再艱難的事情,只要持續不懈的行動,必能有所成,萬事起於忽微,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五、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十三章》,意思是說世人因爲“寵”“辱”或高興,或失落,一顆心隨着外界影響而變來變去,得不多片刻安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喜怒無常,悲歡不定,就像生了大病一樣。

其實人們有這種心理因素還是在於太高看自己了,任何事物,如錢財、名譽、地位等,每天執着於這些,內心得不到自由,其實到頭來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不值得我們過多重視。

六、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四十四章》,意思是說越是讓人喜歡的東西,想得到它就必須付出代價;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越難過,所以人要知道滿足,懂得適可而止,如此纔可長久。

很多時候,人們喜歡的東西,珍藏的事物一旦失去,便怨天尤人,與其那樣,還不如學會知足,滿足眼前,知足的人不會受到屈辱,而懂得適可而止的人不會招致危險, 生活得更長久。

七、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六十四章》,意思是說在人們即將事業成功之時,卻突然放棄了,功虧一簣。而如果做事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就不會失敗了。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之所以會面臨失敗的困境,並不是說外界因素影響多麼大,而是自己是否能夠遵循自然規律,是否能有始有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