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父母自身!教育,從來不是“孩子自己努力”就行的事情,它明裏暗裏比拼的都是父母的素質和能力。養不教父之過,如果孩子自己就行,那要父母幹嘛呢?

“不輸在起跑線上”在目前幾乎是國內大部分父母履行的真理。彷彿父母和孩子早一分努力,就可能早一步領先。

然而,童話大王鄭淵潔寫了篇文章《請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如果孩子的人生屬於短跑,只有區區十幾年,您一定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知道百米賽的關鍵往往是起跑,起跑領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長對孩子的壽命預估較長,就相當於孩子的人生是參加一場馬拉松長跑競賽,起跑線是否領先就不重要了。馬拉松競賽的特點是誰笑在最後誰笑得最好。”

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也寫了一篇文章《不讓孩子第一名》,文章說:“其實,現在這些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當年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鬆,創意更好。”

那到底有沒有起跑線?孩子早期教育該怎麼辦?一定要說什麼起跑線的話,那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那如何引領孩子人生啓航呢?

妙招一:看清幸福本質

我們想要孩子想讓孩子“贏在終點”,實質上就是想要孩子成爲能幸福生活的人。什麼樣的人生會更幸福?那就要讓自己擁有幸福的能力。

從心理學大量的研究成果看,一個幸福的人必須具有以下重要的能力或品質:正確認知自我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體察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抗拒挫折的能力等。我們把這些能力稱之“情緒智力”或“社會情緒能力”。

這些能力比傳統智力更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而這些能力是個體從一出生就要關注和培養的。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有起跑線還真是可以從孩子一出生就算起,但我們的許多家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卻將對學習成績的關注當成是教育的重點。

妙招二:用愛來陪伴

早期教育很重要,是由父母用愛和陪伴來完成!

孩子的直接教養者最好是父母,但無論是父母還是祖父母,都要和幼兒建立溫暖的、細心負責的、語言豐富和穩定安全的互動關係,爲孩子提供成長和學習的良好社會環境。

神經教育學、腦科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等研究發現,0-3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但兒童發展不等於兒童教育,不等於幼兒園教育,更不等於提前教小學的課程,而是父母用愛和陪伴來完成的親子互動。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漸漸演變成讓孩子早些認字、背詩、讀英語甚至提前學小學課程的口號,顯然是被全社會誤讀了。

妙招三:保護好奇心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關鍵在於父母。

過去30年的科學研究發現,嬰兒並非一張白紙,他們其實能觀察,也懂得利用計算,進而理解外部事物。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其實和科學家很像,都是通過觀察、模仿、探究、實驗等方式,可以說,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作爲父母,應該善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作爲他學習的老師。鼓勵孩子大膽想象與猜測,並陪同他們一起耐心地探索與發現,解開更多的祕密。要記住童心未泯是很重要的。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可貴的。那些問出來的十萬個爲什麼,可以一起和孩子找出答案!對於孩子感到新奇的事物,我們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幹擾寶貝!

要知道,你纔是孩子的起跑線。

你的智商和情商,影響孩子的性格。

你的見識和高度,影響了孩子的彈跳高度。

你的意願和認識,影響了孩子的毅力和信心。

你的眼光和能力,影響了孩子的興趣開發!

你的脾氣和性格,也會對孩子產生巨大影響,你太強勢孩子會唯唯諾諾,你太焦慮孩子會有壓力,你管太多孩子會叛逆……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獲得最終的勝利,那就在他起點的時候給他多一點能量:多愛他,多陪他,這是你可以做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