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一个繁盛的时代,这种繁盛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军事实力上,还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上。由于唐朝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消费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社会消费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唐代百姓的消费能力的提升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唐代消费品的丰富之上。

然而,这种消费能力的提升和消费品的丰富并不是体现在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身上的,而是集中体现在中上层的阶层。这些中上层的阶层生活相对富裕,他们在满足了温饱之后还有大量的钱财可以花费在其它项目上,他们的社会消费是相当丰富的。城市中的居民相对而言生活没有那么优越,但是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普通的城市居民常常也会有一些闲钱可以进行社会消费,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数量庞大的农民便根本没有闲钱可以进行消费,在他们所处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可供消费的项目。

唐朝户外饮食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社会的经济消费虽然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之前的繁盛时期,唐代社会更是相当繁荣。但是,这种繁荣的受益者基本上还是城市中的富裕阶层,广大的普通百姓以及普通的农民基本是没有办法进行这类社会消费的,仅仅是温饱上的消费便已经几乎耗尽了他们的钱财。

本文希望通过介绍,使读者们对于唐代的社会消费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让读者们清楚,唐代的社会消费虽然一度十分繁荣,但这种社会消费是相当不均衡的,唐代的贫富差距是相当严重的。

奢侈消费与温饱消费

唐代在物质消费上的贫富差距实际上在当时就已经为众人所知了,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甫就曾在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对当时消费上的贫富差距有过生动的描绘: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杜甫本人之所以对这种消费上的贫富差距这么了解,恰恰是因为他本人的经济状况就是相当贫困的。杜甫虽然在文学上才华横溢,但是在生活上却并不如意,终其一生都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不仅和奢华的消费享受无缘,更是连填饱肚子都困难。杜甫在他的许多诗歌中都对他以及他所观察到的身边人的困苦、悲惨的状况有过描写,因此,从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对唐代时的贫苦百姓的生活有相当的了解。

对于唐代的贫苦百姓来说,享受性的消费是根本想都不用想的,只要能够填饱肚子便十分开心了。然而,许多贫苦的百姓并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满足一家人的饮食需求,因此只能采摘野菜或者野果来充饥,当时有许多的史料都写到了这一点,例如:

唐朝长安街

"溪莺喧午寝,山蕨止春饥"、"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嚗复几蒸,用作三冬粮。……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而如果碰到灾年或者荒年,那么这些贫苦百姓的生活便更加凄惨,甚至要卖掉家中的孩子来维持生计。相反,城市中的官僚、贵族以及皇亲国戚们的生活则是相当奢侈,他们不仅有大量的钱财可以用来进行消费,而且还可以得到当时最为丰富的消费品。就同样的饮食来说,贫民的情况是连填饱肚子都困难,而这些上流阶层的人们则可以享受相当奢华的餐食,他们甚至在家中备有专门的酒库、肉库、茶库等等,以此来保障他们的奢华消费。《请减宁王圹内食味奏》中记载了宁王当时一场家宴的情景,可以说是相当奢华:

"尚食所料水陆等味一千余种,每色瓶盛,安于藏内,皆是非时瓜果,及马牛驴犊獐鹿等肉,并诸药酒三十馀色……又非时之物马驴犊等,并野味鱼雁鹅鸭之属,所用铢两,动皆宰杀,盛夏胎养,圣情所禁"。

可见,两相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是相当之大。

唐朝权贵们的饮食活动

享乐消费与生存消费

唐代的上流阶层不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奢华,而且他们的消费层次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层面,而上升到一种享乐、休闲的层面,这种享乐、休闲的层面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际的收益,而纯粹只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消遣而存在。比如,当时长安的富人喜欢购买的书画进行收藏,这些书画往往价值不菲,普通的百姓根本不可能消费,但富人们以及王公大臣们则往往以此为乐,并且喜欢以收藏的书画来显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水平。

除了收藏书画之外,权贵们还特别喜欢结伴一同出游,但他们的出游与普通百姓的出游不同,这些权贵的出游被称为"奢游",顾名思义,当然就是极其奢侈的。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便记载唐代最为繁盛的唐玄宗执政时期权贵子弟们出外郊游的场景:

朝廷官员野外游玩之际

"每至春时,结朋联党,各置矮马,饰以锦鞯金鞍,并辔于花树下往来,使仆从执酒皿而随之,遇好囿时驻马而饮"。

可以说是相当潇洒也相当奢华。相比之下,普通的平民百姓则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活动,城市中的百姓尚可参与一些享乐性的娱乐活动,农村中的农民们则往往只能将所有时间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以此来赚取足够的钱财。即便是在农闲时间,农民们也往往要到山上去挖野草、采草药,这样一来,家庭的经济生活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唐代的史料中对此也有记载:"知时来农事,采药游名山。但言所采多,不念路险艰"。因此,唐代的平民百姓根本不像官员或者王公贵族那样,可以有钱财在享乐上进行消费。

贵族文人们在家举办的聚会

王公贵族们的炫耀消费

就像今天的富豪和富二代们喜欢开超跑一样,唐代的王公贵族们也喜欢讲究排场。讲究排场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身份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和炫耀自己的财富,虽然这些排场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但对于王公贵族们来说,既然有这样的实力,那便必须要炫耀出来。

例如,唐玄宗时期受到他宠爱的奸相杨国忠,为了显示其地位和富有,便雇佣身材比较肥胖的奴婢来给他遮风,所谓"常选婢妾肥大者,行列于前,令遮风,盖藉人之气相暖,故谓之'肉阵'"。其实杨国忠根本没有必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御寒,这样御寒的效果可能也不如烧火,但是杨国忠为了显示其身份和财富,便执意要采取这样的方式。

贵族文人外出美女陪伴

而当时居住在长安的皇亲国戚和王公贵族们炫耀财富的最佳场合则是葬礼。为了显示自己家族的财力和实力,这些家族在为其家族成员出殡时往往搞得排场极大,越奢华越好。这甚至还在长安城的上流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比拼谁家葬礼更加奢华的风尚,其结果就是长安城内上流社会的葬礼是越发奢华,让人看得十分惊讶。

当时的史料中对这种情况也有相当多的记载,例如"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这段史料所批评的,实际上就是长安城的上流社会在葬礼上只为了比拼奢华和排场,却忘记了葬礼寄托哀思的本质,让人感到十分的奇怪。

而寻常的百姓家自然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排场的了。在广大的农村家庭中,衣食住行已经是最大的需求了,只要能够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便已经满足。当然,这种日益追求奢华的风尚还是对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有所影响,但普通居民不具备足够的财力进行炫耀,这种炫耀式的消费主要还是存在于上流阶层之中。

贵族外出对百姓的惊扰和伤害

结语

通过上文的介绍,读者们应该可以发现,在唐代的社会消费中,贫富差距的现象是相当严重的。上流社会的人们自然是可以进行相当奢华的消费,而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已经是相当可贵了,当时还存在着数量相当庞大的额贫民阶层,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就更不要奢谈消费了。

实际上,这种贫富差距在封建社会是普遍存在的,封建王朝本就是为了一个姓氏、一个家族而服务的,所谓的上流社会也就是这种体制的得益者。然而,这种体制的得益者始终是极少数,因此,只有数量相当少的所谓上流阶层能够享受到奢华的生活。

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平民百姓来说,他们的生活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只能靠着老天和自己的双手吃饭,自然是难以赚取到足够的钱财进行消费。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悬殊的贫富差距是封建体制的产物,只有结束了这种体制,才能结束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

参考资料:《新唐书》、《开元天宝遗事》、《全唐诗》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