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夏季来临,不少人开始“秀”当地的温度有多高,如鸡蛋在太阳底下被烤熟了。而高温天气也容易让人产生乏困等,因此待在空调房中,吹着电风扇,吃着冰饮、西瓜等,就是夏季中最为美妙、让人最感舒适的事情。

那在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的古人又是如何度过酷暑的?自然不会是干坐着,等着夏天过去,薄罗轻纱就是为夏天准备的,并不是像古装电视剧中那般,到了夏天,每个人都还穿的严严实实的。

此外还出现了竹衣,称“隔汗衣”,而且古时的冰饮可不比现代少,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冰鉴,该物是夏天用来盛冰的,相当于是冰箱与空凋的结合体,既能用来保存食物,又会散发冷气,使得室内凉爽。

既然有了冰鉴,也就有了冰镇米酒,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特别喜欢喝,唐朝时期就出现了“冰商”,宋朝时期冷饮店遍布大大小小的巷子,冰饮各式各样,像浇上蜜、放上豆沙的刨冰,在碎冰之上撒上炼乳的“冰淇淋”等,不仅讲究好看,而且口味佳,还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色彩,是正儿八经的健康食品。

古时避暑也少不了冰镇瓜果,有些富裕人家还会专门去避暑山庄避暑。

但在乾隆八年(1743年),不管是冰块、冰饮、竹衣、避暑山庄等都不好使了,这一年出现了“最热夏天”,到底热到什么程度?据《浮山县志》记载:“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据《青城县志》记载:“大旱千里,室内器具俱热,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

这场“热灾”范围广,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皆出现有人因高温而死的现象。据现代气象专家专家研究换算之后,得出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40摄氏度,7月25日当天出现有最高温度44.4摄氏度。

这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数字,而根据相关史料及地方统计,从7月14日至25日,京城及其附近地区因高温而去世的人数达到了11400人,完全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

不过乾隆皇帝待在宫中并不用担心被热死,因为“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这是乾隆帝所写的一首小诗,表示自己在宫中有冰盘等可以吃,有凉席可以睡,不受热灾之扰,但一想到那些因热灾而感到痛苦的百姓,我的心情却也是烦躁。

之后乾隆帝还下了“罪己诏”,为百姓祈福,希望早日度过这场灾祸,然而即使在7月26日下场小雨,但随之而来的却又是旱灾,一直持续到了乾隆九年,华北迎来了大雨,一切又开始恢复过来。

现代研究人员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太阳黑子数目较多时,地球上的夏季就会更加酷热,在1987年7月,希腊的高温一度达到了45摄氏度,从而导致了900余人丧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