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過山西臨汾西杜村人趙存仁、趙存義、趙存禮等幾個兄弟於嘉靖九年(1503年)計劃在北京開家小店鋪時,考慮到顧客的實際需求,並不賣茶,其餘六種都有,另外還售酒。

趙姓兄弟也都是有一番志向,希望能在繁華的北京城扎穩跟腳,於是就給店鋪起名爲“六心居”,意爲兄弟齊心。

嚴嵩沒做官閒居在北京時,因“六心居”所處地段好,並且所釀之酒讓人回味無窮,嚴嵩便喜歡到這裏喝上幾杯,與店裏的掌櫃和夥計都很熟悉,做掌櫃的也就發現了嚴嵩寫得一手好字,於是心中有了想法。

“牌匾”對於店鋪來說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通常開店制匾,都要請個秀才或是比秀才更好的人來題字,再將牌匾懸掛在大門之上,那就是店裏的招牌,因此便請嚴嵩再題字。

嚴嵩並沒有拒絕,不過他在寫“六心居”,認爲六心怎麼可能合作,於是就添了一筆,爲“六必居”,其含義爲“黍稻必齊,麴櫱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在生產操作工藝上則是:用料必須上等,下料必須如實,製作過程必須清潔,火候必須掌握適當,設備必須優良,泉水必須純香,爲“六必”。更好的告訴顧客“六必居”的酒確實不錯,但其實“六必居”的酒並不出名,反而是它的醬菜歷來享受好評。

趙姓兄弟在看了嚴嵩所書的“六必”後,一是覺得嚴嵩寫的字那是一個妙,二是覺得“六必”的含義也是絕佳,說明他家的東西不是粗製濫造的,是用心所做,定會得到顧客的認可。

衆所周知,嚴嵩是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爲官期間結黨營私、殘害忠良,晚年時期嚴嵩遭遇抄家,被抄出的家產有黃金三萬多兩,白銀二百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一年的財政總收入。此外還有田地上百萬畝,房屋六千多間等。

然而嚴嵩的書法卻也是得到了肯定,北京順天府鄉試乃天下鄉試第一,因而皇帝很是重視,但大殿“致公堂”的匾額卻是嚴嵩書寫的,到了清乾隆時期,乾隆帝認爲這麼神聖的地方,怎麼出現大奸臣題寫的匾額,就打算換了。

不過乾隆帝的御書以及其他文人所書寫的“致公堂”,都比不上嚴嵩的,最終這匾額還是高高掛在大殿之上。

而之前嚴嵩所書的“六必居”被掛出後,“六必居”的生意也是越來越好,百年不衰。“六必居”發展至今也已是500年的老字號,最出名的就是它的醬菜,“六必居”的醬菜是北京醬園中歷史最久、聲譽最顯著的一家。

在抗戰年間,老蔣設宴時,就曾點名過“六必居”的醬菜,而“六必居”能夠經營至今,長久不衰,不超支不欠債,也與其經營方式有關,“六必居”有規定:店內不用三爺(即少爺、姑爺和舅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