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所有人都有過這兩種扎心的體驗:一是看到照片中的自己,發現比鏡子中的醜很多。

還有一種就是聽到自己錄音裏的聲音,發現既陌生又難聽,甚至說會感到焦慮,產生雞皮疙瘩。

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爲什麼有的人能接受這種聲音,有些人就覺得很難受呢?其實,心理學家早已發現了其中的祕密。

(1)聲音爲什麼不一樣?

首先不說心理的因素,聲音不一樣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傳播的途徑不一樣。當你說話時,聽到的聲音是通過骨頭傳到耳朵裏的。

這時候,聲音會更低沉,更有磁性,所以感覺更好聽一點。

但是,如果你把聲音錄下來,再放給自己聽,就是單純的空氣傳播,和別人聽到的是一樣的。可以說,這纔是真實的你。

(2)心理因素一:陌生帶來的焦慮

熟悉可以給人帶來安全感,我們潛意識中,都會選擇我們所熟悉的事物。

聲音同樣如此,你所習慣的,是平時聽到的“自己的”聲音了,而真實的“聲音”對你來說其實是陌生的。

而你還需要認同,這種“陌生”的事物,就是自己真實的樣子。自然而然地,你就hi產生一種抗拒和焦慮,讓你討厭自己的聲音。

(3)心理因素二:我們都喜歡好的

就像自拍一樣,哪怕你不去p,你也會盡量選取那些好看的那些照片,並認爲這纔是真實的自己。

而把那些醜得,不好看的自拍,你一定會在心裏覺得,這纔不是我呢。

這就是一種自我服務偏差,我們總是喜歡把好的一面歸爲自己,而排斥不好的一面。對於聲音也是如此。

我們會自己騙自己,認爲平時那種有磁性的聲音是自己的,而不是真實的聲音。

(4)心理因素三:自卑帶來的影響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的自信程度越低,越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

因此當一個人自卑的時候,會更加的敏感,並會自我歸因,把別人的藐視,拒絕和否定歸咎於自己的容貌或者聲音。

而且,絕大多數自卑者還會產生一種隱性的自戀,他們對自己其實是有很高的期待的,他們潛意識裏希望自己很棒。

結果,“真實的自己”和“想象的自己”差那麼多,自然會讓人產生焦慮,難受的情緒。

結語:如何克服這種心理?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有自信心,自信的人,在短暫的陌生,焦慮後,能很快地適應“真實的自己”,甚至愛上這種“真實的感覺”

當一個人內心強大了,不把自己的自尊,自信建立在外在的容貌,聲音上,自然而然會接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