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錦華

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

文化研究學者

“因爲女性是人類的一半兒,所以女性勢必分佈在不同的國家、民族、種族、區域、階級、膚色的議題之間,每一個關於這種議題,如果缺失了女性的層面,它會是一個僞命題。”

“我認爲,女性主義的前提是反本質主義、尊重差異。女性主義的前提是尊重男性與男性之間的差異,女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是平等,而不是我有錢我有權,我就可以把對方客體化。”

“當中國必須是未來的中國纔有未來時,我認爲女性也不僅僅是歷史的。我認爲在文化業當中的格局,女性對於文化生產的主動強有力的介入也許是一個機會,從這兒我們贏得的不僅僅是性別的解放,而且是未來,是時間,是歷史,更是可能性。”

李曉靜

上海浦東新區浦南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護師

援鄂醫療隊隊長

“凌晨4點,我們到達了武漢的火車站。一個人都沒有,整個武漢是一片靜默,我們感覺空氣中都似乎漂浮着是病毒,那個時候每個人的臉上都是非常的肅穆。”

“離開武漢的時候,我們96年的護士說‘我以前覺得,護士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但在武漢工作這些日子,我覺得我人生昇華了,我開始從心底熱愛這份工作。”

“有時去治癒,時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就是我們護士工作的一個常態。”

“護士這份職業帶給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什麼都無法比擬的,我堅守了20幾年,未來也將繼續堅守下去。”

梅若

北京鴻雁社工服務中心創始人、主任

“家政工的羣體所面臨的問題其實是一個多層次交織的議題,它涵蓋了性別、勞動階層、城鄉差異等話題。”

“她們勞動的身體其實是常年是不休息的,但是她們被人尊重、被人認可的勞動尊嚴,包括她們和家人長期的分離帶來的情感需求以及她們對性的需要,其實是不被看見的。”

“讓社會里的每一個家政工可以受惠,讓每個家庭可以受益,讓整個社會可以變得更可持續,實際上是需要很多支持,尤其是對家政工勞動價值的肯定和尊重,因爲所有的勞動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

崔瀾馨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會創始人、祕書長

“每30秒,就有一個出生缺陷疾病的孩子咕咕墜地。在中國的重病兒童除了面臨死亡的威脅,疾病的痛苦之外,他們還面臨難以想象的社會問題。”

“不接受治療就是等死,這是一種忽視型的照顧,這種情況就叫事實性放棄,而且這種情況沒有統計數字。”

“任何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都不是一個人、一個機構可以解決的,需要家庭、政府、企業以及社會慈善機構的聯合。”

沈洋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學術界對於母職懲罰的定義是:由於生育導致的職業中斷,或者工作時間的減少,會降低母親的收入,即使她們全職工作,僱主也可能會認爲母親能力更弱,更少把精力投入工作,使得女性的晉升機會相對更少。”

“我們不僅要關注無償勞動的夫妻軸,也需要關注代際軸。在我國,祖輩參與孫輩照料的比例在70%左右,這些彌補了丈夫在育兒與教育方面的參與率不足,使得職業女性可以少受母職懲罰,但值得注意的是上一代中,很可能也是女性承擔了更多的育兒責任。”

“目前的性別分工對丈夫也有毒,社會或者家庭對於父親賺錢能力的期待過高,對於父親的育兒參與率期待過低,會造成父親的經濟壓力和職業壓力過大。”

“各位職場媽媽或許可以對丈夫提出更高的要求,各位單身女性在擇偶時可以加上‘願意參與家務和育兒’這一條。”

王玉國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

“性別取決於相關通路上的基因,如果一開始是雄性基因被激活,那就會促進雄性腺,比如睾丸的發育,並抑制雌性性別決定基因的表達,相反,如果一開始沒有雄性特異基因被激活,那麼雌性的性別決定基因就會活躍。”

“不同類型的生物性別決定追尋着不同的自然法則,有的受遺傳支配,比如基因或染色體,另外,性別也受環境的影響。”

“存在性別就會有配偶選擇,不管個體的性別選擇傾向如何,只有兩性基因的重組、變異才能使種羣得以生生不息,物種不斷繁衍、進化。”

郭婷

香港大學性別研究所客座助理教授

“女生之間的團結,彼此支持,可以改變一些社會風貌,爲女性爭取更多的社會空間。”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可貴的,每個人的聲音都是值得被聆聽的。就是在這種聆聽、鼓勵、尊重、支持之中,我們可以做出更大改變。”

張晶晶

木蘭圖創新諮詢創始人

“女性獲得獨立的本質應當是女性獲得社會的生產權,她們能夠自由自主地去從事各種自己熱愛的事業。”

“改變我們的消費行爲,讓我們的消費變得更有主見的終極方法就是在我們自己的生活裏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目標和追求方向。”

“不論是關於目標,還是獲得目標的方法,不要從網紅明星那裏來,不要從社交媒體來,不要從成功人士的知識星球裏來。沒有完整自己走過一條路的人,無法真正堅持自己的選擇。”

“我們一定要投入到與真實世界的碰撞當中去,帶着自己的慾望、渴望、希望,去現實的泥濘裏接受檢驗,去僞存真。”

鄭熙青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院員

十餘年資深粉絲

“粉絲的創造力直接駁斥了‘文化蠢貨’的刻板印象,尤其是粉絲會用創作者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向來解讀和消費某些流行文本。”

“粉絲同人文化與現實交織的時候勢必與資本包括社交網絡平臺之間形成非常複雜的張力關係有的時候也並不總是和平與愛,但不可否認,她們依然在通過這種方式探索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實踐的問題,也在探索她們在現實中無法放置的夢想。”

周如南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男女性別的不平等,很多時候並非是一個生理學問題,也並非只是一個家庭內部的私人問題,它更多的是跟整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以及背後的結構性不平等息息相關。”

“一個新的婚姻觀時代正在來臨,我們可以看到從人類學者的視角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性別的多元,我們可以看到婚姻制度的多元。”

徐楓

上海市婦女聯合會主席

“我們都是女性,我們更瞭解姐妹們的需求。”

“我們這個平臺上匯聚了各方的資源和愛心,然後我們把這份資源和愛心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張莉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一個文學創作者、一位作家,不能拘泥於自己的生理性別,而應該看重自己的社會性別。”

“‘她’ 誕生於現代中國,和那個 ‘他’是平等的。從這個字裏邊,我們也會看到 ‘她’ 和 ‘他’ 有相同的一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部分。”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沒有性別之分,這話當然沒錯。可是具體到寫作本身,不能在平等的概念之下,抹殺所有書寫行爲的具體性。”

“我是人,然後是女人;我是作家,然後是女作家。”

潘江雪

真愛夢想基金會發起人

理事長

“我希望他們長大以後,不論是在家務農,還是來城市打工,都可以自信、從容、有尊嚴地生活。”

“做公益不僅需要一顆柔軟的內心,還需要理性的大腦、頑強的意志來實現你想要的改變。”

“捐贈人、志願者也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通過助人自助,成就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品格之路。在這條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發光。”

趙維蒞

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在中國,淋巴瘤的發病率是10萬分之6.41。也就是平均每六分鐘,就會有一名初發的淋巴瘤患者。”

“每一位患者都鼓勵着我們在醫學道路上始終不懈地追求,救死扶傷,爲生命護航。”

“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原創性、轉化型、國際化的淋巴瘤研究中心,我們更希望當白衣天使插上科學的翅膀,有更多的患者能夠重獲新生,戰勝他們的疾病。”

吳海雲

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跨越了30年的兩版《東京愛情故事》,讓赤名莉香從一個愛的主體,變成了一個男人,而這就牽涉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女性要獲得獨立、尊嚴和成功,是否只能讓自己變得像男人那樣?”

“女人比男人有着更復雜的心靈活動,有着更細膩的情感世界。我們熱愛美好的事物,喜歡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相比於男性狂妄的自信,女人更有同情心,也更容易變通,因此,女性的解放不僅僅是我們這個性別本身的福祉,也能爲整個人類帶來好處。”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理解問題,當你發現一個現象或者一個問題的時候,不要急着去站隊,不要用直覺或感性去潦草地應對,而要用理性、邏輯,結合知識去深入地思考。”

三木

Yummy女性愉悅啓蒙機構創始人

“通過了解自己的身體構造,對自己的高潮負責,而不是把自己的快樂寄託在別人身上,這是一個實現女性自主和兩性平等的基本主張。”

“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多耐心和愛意,而不是把它變成一個取悅男性的客體。”

“要想在親密關係裏創造平等、被愛感,就要學會Say No;同時也要拋開所謂的蕩婦羞恥,自然地、坦蕩地表達Yes。”

“當女人追求愉悅,她們要的不是無規則、無底線的性解放、性革命,而是希望找回身體的自主權。”

劉虹霞

上海紐約大學副校長

“做了母親,帶了孩子,自然而然變成一個管理時間的專家,可以在同一個時間裏做很多事兒,同時操作和管理多個項目的能力,不是一般的工作經歷可以培養的。”

“婦女解放運動經常偏重數量的變化,而不是質量的變化。女性不能只是在山谷或山腰上頂天立地,也要在山尖上頂天立地,因爲那裏的風景獨好。”

聞玉梅

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

“微生物和人一起進化,不分彼此。現在,我們人的基因組裏還有8%的基因是來自於逆轉錄病毒的片段。”

“不要想一勞永逸地把病原微生物克服了,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持久戰。”

葉叔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位女天文臺臺長

“研究地殼運動、災害、地震、海嘯各方面災害,不光是一個國家的事情,而是一個區域的事情。”

“事情就這樣,沒有成的時候,大家都不動,你拼命去爭。但快要成了,大家就來爭了。”

“既要支持處在貧困中,有各種生活問題的女同胞,同樣也應該支持確實能夠出頭露面的。出頭的女性越來越多的話,這個問題就自然解決。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有些實際的行動纔行。”

陳靜

南京大學藝術系副教授

“數據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客觀。數據經過人工的篩選,甚至在數據內部,都有着一定的偏見性。”

“技術從來不是在真空或者單純的實驗室狀態下的產物,也絕對不是科學的應用化這麼簡單,哪怕是最單純的科學研究,也具備一定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因素。”

“當科技與資本、政治的意識形態形成合謀的時候,它其實會帶來非常大的欺騙性和自然而然性。”

陳楸帆

科幻作家

“無數女性主義科幻小說作家,藉由她們的作品戲劇性地去呈現當下女性所面臨的複雜性問題,以此來探討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權利以及她們所具有的種種可能性。”

“非常多的科幻小說,可以想象最狂野的科技創新,卻無法去展示這樣的一種新科技對於社會帶來的影響。”

“我們應該如何去創作一篇真誠的女性主義科幻,而不是僅僅把它作爲一個標籤來使用?”

“歸根到底,重要的不是女性符號化的外觀或者舉止,而是如何給她一個真實的選擇權,如何讓她迴歸到她真實的身份以及地位所能做出的行爲舉止,如何迴歸到一個女性真實、平等、多元的自我本身。”

湯維維

造就創始人&CEO

“隨着越來越敏捷的開發工具的產生,我們會發現最關鍵的能力是兩個:一個是獲取信息的能力,第二個是表達信息的能力。”

“未來是屬於女性的,因爲她們更擅長連接,因爲她們更擅長共創,因爲她們有着更強的堅韌和堅持的能力。”

“人類進化的最終是我們都形成了一個更好的混合體,我們既柔軟又剛強,我們既堅韌又脆弱,所有的好或者不好,所有的美或者是醜其實都是這個世界多元的一部分。”

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的一顆小小的蒲公英,隨風而起,你最後會落在屬於你的土壤,開花結果,你最終會變成你想要成爲的自己。

“未來的人類性格特質,應該是雌雄同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