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歲的葛女士,3年前患上了頭暈、噁心、站立不穩的毛病,一直以爲是腦供血不足、頸椎病。

爲此,葛女士跑了好多家醫院,醫生開給葛女士的是抗焦慮的藥,藥喫了好久,卻一直沒有效果。

最後,葛女士來到了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終於找到病因—— 持續性姿勢-感知性頭暈 (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PPPD)。

以爲前方車在移動

頭暈導致交通追尾事故

葛女士的工作需要每天長時間在電腦前,因爲盯着屏幕時間久了,頭暈症狀就愈發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

甚至有一天開車上班的路上, 她錯以爲前方的車在移動,啓動車輛後結果和前面的車發生了追尾 ,交警來調查事故現場,開了罰單,她覺得很冤枉。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付長永主治醫師通過對葛女士詳細的體格檢查,發現並沒有什麼明顯異常,而且相應評分只是輕度焦慮。但葛女士注視誘發加重和身體旋轉不耐受引起了付醫生的注意,經過對整個病史的回顧分析,付醫師明確了葛女士的診斷——持續性姿勢-感知性頭暈。

沒有打針喫藥,每天早晨只要堅持5-10分鐘的前庭功能訓練,葛女士的毛病基本上消失了。

經過治療,身體逐漸恢復的葛女士開心極了:“要是早來找付醫師,就可以少喫三年的藥,少受頭暈的折磨!”

這種病很容易誤診

那麼,葛女士得的這種病到底是什麼?

付長永提醒, 持續性姿勢-感知性頭暈在中國,很少被臨牀醫師所認識 ,這給臨牀診斷和治療帶來困難。常被誤診爲“腦供血不足”、“頸椎病”、“梅尼埃病”等。 這是一種臨牀比較常見的慢性頭暈,位居神經內科門診眩暈患者第二位。 它是在2014年初被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命名的一種新的獨立疾病體。長期慢性反覆的病程,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醫療費用浪費。最近研究認爲PPPD患者發病除了前庭/視覺刺激機制和姿勢反射/眼動控制機制外,可能還存在多重感覺傳入系統受損。

如果有以下症狀的患者,需要注意了,有可能你也有和葛女士一樣的病:

(1)非旋轉性頭暈或搖晃不穩感,持續3個月及以上;

(2)上述症狀大部分時間持續存在(每30天中至少15天),大部分患者幾乎每日均有症狀,症狀嚴重程度可有波動;

(3)頭暈症狀在下列情況會加重包括站立、頭或身體運動時,或暴露在複雜或運動密集的環境中如廣場、超市等,且頭暈症狀在坐立後減輕、臥牀後基本消失特點;

(4)有的患者行走時需要扶他人,才感覺穩當,有的走路時表現爲“搖擺不穩”步態,像共濟失調,但查體時無共濟失調的體徵;

(5)患者的症候在受關注時,或在人多的場合下更加顯著;

(6)仔細觀察患者可存在軀體化症候,甚至或在夜間發作,常常使醫生過多關注其軀體化症候本身,而忽視其內在本質。

雖然“持續性姿勢-感知性頭暈”患者多具有焦慮特徵,但焦慮並不是診斷PPPD的核心症狀,焦慮只是在PPPD中比較常見,二者可以是並存關係,PPPD患者也可以沒有焦慮抑鬱。

PPPD與精神源性頭暈(或者叫心因性頭暈)不同,而且目前相關研究文獻均認爲PPPD不屬於精神類疾病。至於“持續性姿勢-感知性頭暈”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前庭和平衡康復治療、認知行爲治療,但臨牀上“持續性姿勢-感知性頭暈”的藥物治療並不滿意,患者仍反覆因頭暈而就診。

目前前庭功能訓練爲臨牀研究的熱點,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眩暈專病門診通過臨牀實踐發現,很多“持續性姿勢-感知性頭暈”患者進行前庭訓練後症狀明顯減輕,部分患者快速好轉。

編輯:王人望 校對:葉琳

責編:李俊 監製:何張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