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成年之前,我們也都是孩子,還記得小時候一個人坐在院子裏,抬頭看天空中飄着的雲朵,我們透過雲層就能看見“另一個世界的景象”:那裏有山,有水,有花,有樹。有長者翅膀的魚,也有瞪着大眼睛的怪獸。

一切如夢如幻的景象,都來自於我們孩童時代豐富的想象力。如今,再抬頭看天空中的雲彩,你還能想到什麼?

曾有美國某權威諮詢機構調查結果表示:孩子1歲時,想象力高達96%,可是當孩子10歲的時候,想象力就只剩下4%了。到底是誰“偷走了”孩子的想象力?

前段時間,朋友劉芸跟我說,她的孩子欣欣現在看到香蕉,總是會拿起來學着大人的樣子,“喂喂喂”的打電話,還有模有樣的說些其他的話,好像她手裏拿的香蕉真是一部可以打電話的手機一樣。這時候,孩子奶奶把欣欣抱過來,糾正她說:“你這是香蕉,是用來喫的水果,不是電話。你看,奶奶這個纔是可以通話的手機。”

奶奶一邊說着,一邊從衣服荷包裏取出手機來,還給欣欣展示怎麼撥號。

欣欣雖然認真的看着奶奶做示範,但是,一開始拿着香蕉打電話的那股興奮勁和快樂的情緒,一下子就消散了。

孩子的很多行爲和語言,家長覺得不正確,就會習慣性的去糾正孩子。有的家長和親戚朋友甚至以孩子的特殊語言來取樂。不論是對孩子言語和行爲的強行糾正,或者親戚朋友取樂的笑聲,都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弱小”,於是內心開始否定自己,他們也會壓抑自己的想象力,避免自己再次發生這樣惹人“嘲笑”的情況。孩子的想象力也慢慢的被馴化成我們想要看到的樣子:香蕉是水果,手機是奶奶拿出來那個可以撥打號碼的長方形的東西。

就如同《小王子》中的故事一樣,孩子畫了一幅令人恐懼的畫:一條蟒蛇正在消化一頭大象。

但是當孩子把這幅畫拿給大人看的時候,他們卻回答說:“一頂帽子有什麼害怕的呢?”

作爲成年人,你永遠不懂孩子內心的那個奇幻的世界。

但是,如果家長們如果可以做到這幾點,就能更好的保護孩子的想象力。1、允許孩子玩假裝遊戲,不要過早的否定

孩子喜歡玩假裝的遊戲,把香蕉當做電話,把地毯當做魔毯等,一是因爲孩子的認知發展處於前運算階段,他們會大量運用想象力來創造遊戲中的符號。

我們在孩子玩假裝遊戲的時候,不要急於去糾正孩子的錯誤,也不要過早的去否定孩子。讓他在自己的遊戲世界中暢快的發揮想象吧!2、鼓勵孩子表達

很多孩子2歲開始,就喜歡塗塗畫畫了,但是很多時候,家長根本看不懂孩子在畫什麼。有的家長還會刻意去訓練孩子,教他們畫蘋果、畫小鳥、畫書本等等。

有時候,正是這樣刻意的訓練,讓孩子喪失了創作的能力。

當孩子在畫紙上“作畫”時,我們可以選擇靜靜的陪伴和欣賞。當孩子完成作品之後,再引導和鼓勵孩子,描述一下自己的作品畫的是什麼?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作者利特菲爾德.庫克在書中提到,他的女兒3歲時,在紙上畫了兩條線,上面一條是濃黑色的橫線,下面一條是亮紅色的橫線。女兒告訴她:“看,媽媽,我給你畫了張像。這是你的頭,上面是頭髮,這是你最喜歡的紅襯衫。”

孩子的畫作雖然我們大人看起來很難理解,但是孩子們在畫的過程中,會創造出他們心中的象徵符號。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去糾正和指責,只需要鼓勵孩子將他的想法表達出來就好。3、給他們更多創造的空間

現在,越來越多的繪本故事書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會在一個故事快要結束的時候,留下一頁白紙,家長們千萬別以爲這是出版社的錯誤。這正是作者和出版社的良苦用心之處:故事已經開始了,過程也有了,那結局會是什麼呢?這給孩子們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只要是孩子們自己的想象,任何結局都是可以的。

並不是每一個童話故事的結尾都是:從此他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想象即創造,有想象力的孩子,以後的創新能力會更強。我們一定要悉心呵護孩子的想象力,因爲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一座無窮的寶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