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宋画的最强阵容,将同时展出

2020067

三宝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将于 2021 年 10 月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展期 42 天。

跨越千年的三幅巨作,能够同时亮相,实属难得。不夸张地说,其中的每一件都可称为镇馆之宝,它们共同代表着宋代山水画的巅峰。

溪山行旅图 |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范宽 北宋

观范宽的画作,可知其性格。

画出如此气势磅礴作品的人,一定是心胸宽阔之人,有记载称,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并无“宽”字,之所以称呼他为范宽,是因为其为人性情宽和。

而在如此的高山大川中,唯有山脚下的几只毛驴和两个赶路人,略显孤寂,似乎又道出了他的疏野个性。

赶路人

对于古人特别是古代画家来说,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风光,而是他们的精神诉求,也是他们的人生态度。

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范宽,其绘画趣味多是来自“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学观念,因此隐居深山的他,在画中山腰处留下了一所道观。道观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既作为实景存在,也是其内心的映照——独处林间,山中悟道。

道观

范宽好酒,不拘世故,为画画而隐居终南山、太华山里,终日坐于山林,纵目四顾,以求真实的山野之趣。

他的趣,还在于藏而不露的署名。若不是将此画放大数倍,隐于林间的“范宽”二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发现的。

隐于林间的署名

当然,欣赏这幅画时,最重要的还是要感受古人获取自然之势的能力。

自古以来,画山之人众多,但如范宽一般将整个大山的气势装进画中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是微乎其微。

山势与瀑布

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一种心境的外显,也是重新接受自己的过程:他们坦然面对无法被征服的自然,心生崇敬,他们愿意接受自己的渺小,内心宽阔。

早春图 | 郭熙

早春图 郭熙 北宋

郭熙和范宽一样,都取法于李成,不同的是,他学到的是秀润虚灵一格,与范宽的厚重结实背道而驰。

特别是对云雾与山林的处理,郭熙开启了山水画的新篇章——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的信息,他将云气大量渗透到山岭间,与树林融合,山石看上去似乎在慢慢溶解,半隐半现的缭绕气氛就此出现。

山间云气

这是一幅布局含蓄的画,前景中的枯树似乎看不到“春”的意味,但观看细节时,便会明白郭熙的意图。

比如画面左侧的垂瀑三叠,是春来解冻的清流,源头活水,寓示着勃勃生意。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树木也已发出嫩芽,虽没有江南春来常见的桃柳相映,却可以从中嗅出一丝冬去春来的暖意。

活水与新芽

近景枯树

郭熙让大家看见早春的山间在蒸气慢慢向上升腾,树木暗自发着新芽,水流缓缓而下,生命仿佛忽然被叫醒,有一种朦胧的光笼罩着,所有的生命正在透出一点点并不强烈的生命讯号,这或许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所以,整幅画谓之“早春”,再合适不过。

万壑松风图 | 李唐

万壑松风图 李唐

将北宋的山林雄阔气势带入南宋的人,是李唐。

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光属于北宋,到达南宋临安城时已经 80 岁。《万壑松风图》完成于金人破城之前的 1124 年,南渡后归入内府收藏。

署名

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相近,此画也是主峰立于中轴线上,差别在于,李唐在构图上进行了大胆的裁剪与提炼,以独创的斧劈皴画出了一种直接而有力的块面感,景物之间是块面的紧密结合。

所以,《万壑松风图》在兼有山势的同时,更强调“万壑”之境。

主峰

同时,他又吸收了郭熙的山林灵气,将高峙山峰和悬崖飞瀑间的白云缭绕也画了出来。

云雾

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下,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生命之气扑面而来。

水流

宋代的山水画,承袭自五代十国。

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大分裂时期,从公元 907 年朱温灭唐到 979 年宋太宗亡北汉,短短的 72 年间,十多个政权交替或并行执政,常年战争,赋税增加。上有暴君,下有酷吏,部分士大夫不堪变故,躲进山中,隐居生活。

五代十国虽混乱,但其艺术文化却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那些仓皇逃离的人们面对大山,惊奇的感受到了世界与自身的强弱对比,他们对大自然认识的变化,直接体现在了审美与绘画上。

从那时起,对外部世界的细微观察便留在了绘者身上,范宽如此,郭熙和李唐也是如此。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