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早上不許喫粥,而蛋白質是抵抗病毒最最關鍵的食物。要喝足夠的牛奶,喫足夠的雞蛋,隔三差五喫一塊牛排,是抗疫的最好方法。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免疫細胞、免疫組織和免疫器官都是蛋白質構成的。

而2020年全民營養周的主題就是“合理膳食,免疫基石”,強調優質蛋白。

近期,國際血脂專家組(ILEP)發佈立場文件,也指出,多喫優質蛋白,尤其是植物蛋白和某些動物蛋白,例如禽肉、魚肉、飽和脂肪酸含量低的未加工紅肉、低脂奶製品,可預防心臟病。

基於現有研究證據,專家組提出了蛋白來源金字塔( 下圖):位於最頂端的是植物蛋白(包括大豆、豆類、堅果),其次是魚肉,往下依次是雞蛋和奶製品、禽肉、未加工紅肉,加工紅肉墊底。

國際血脂專家組提出的蛋白來源金字塔

專家組建議,對於一般人羣來說,每天植物蛋白攝入量應占總蛋白的一半以上,減少紅肉的攝入,每週最多喫3份紅肉,每天紅肉來源的熱量不超過100 kcal。

豬牛羊肉要少喫

國際血脂專家組指出,紅肉增加心血管風險,主要與其非蛋白成分(脂肪酸)有關。當然,紅肉的烹飪方法和保存也很關鍵。

每天肉類、紅肉、加工肉攝入量分別每增加100 g、100 g、50 g,中風風險分別增加10%、13%、11%。

專家組建議,爲了降低心血管風險,可用禽肉或魚肉替代紅肉。

奶製品(尤其乳清蛋白)喫得越多,高血壓、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的風險越低。

每天用一份堅果、低脂奶製品、禽肉、魚肉替代一份紅肉,冠心病風險可分別降低20%~30%、13%、19%、24%。

每天用一份禽肉、魚肉、堅果、低脂奶製品、全脂奶製品替代一份紅肉,中風風險可分別降低27%、17%、17%、11%、10%。

優質蛋白可減輕體重

專家組指出,蛋白可能有助於防止體重增加,這主要與蛋白的產熱作用和增加飽腹感有關。

專家組建議,爲預防肥胖,一般人羣每天可喫25~43 g植物蛋白以及喫標準蛋白(首選植物蛋白)飲食(0.8 g/kg/d)或高蛋白飲食(1.4 g/kg/d),每天動物蛋白攝入量不應≥42 g。

但是,腎病患者應避免喫高蛋白飲食。

植物蛋白可降低壞膽固醇

專家組指出,目前的指南強調,在改善心血管危險因素尤其血脂代謝異常時,飲食和生活方式調節是治療的基礎。因此,很多人對於用植物蛋白來預防心血管病充滿興趣,但機制尚不明確。

專家組建議,爲預防血脂代謝異常,每天可攝入15~52 g植物蛋白,這樣可使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脂蛋白B分別降低12%~20%、14%~22%、3%~6%。

優質蛋白可降低血壓

專家組指出,一些隨機對照研究和觀察性研究表明,蛋白攝入越多,血壓越低;動物實驗和人體研究顯示,某些特殊的氨基酸可能有降壓作用,例如穀氨酸、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精氨酸。

專家組建議,每天攝入20~50 g大豆蛋白或28~70 g乳清蛋白,有助於降低血壓。

堅果可防糖尿病

專家組指出,每天攝入14.2~68 g堅果,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而每週喫1~7份紅肉或加工肉,2型糖尿病風險最高可增加50%。

近期公佈的 中國健康生活方式預防心血管代謝疾病指南強調平衡膳食模式,建議各種來源的蛋白攝入量如下:

每週攝入300~525 g魚類(煮、蒸最佳);

每週喫雞蛋3~6個,同時注意每天膳食膽固醇攝入不宜過多;

每天食用大豆25 g(相當於南豆腐125 g或豆腐絲50 g);

堅果類適量,每週50~70 g;

每天喝液態奶150~300 g(常見袋裝牛奶爲180 ml;盒裝爲250 ml)。

每天攝入畜禽類40~75 g,紅肉(如豬、牛、羊肉類)攝入量不宜過多;

如果您有關於房顫的問題,請您留言,我們會擇期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予以回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