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外賣平臺的“無接觸”配送增長迅速。 根據statista最新數據 ,今年美國在線食物配送的營收預計會達到265.27億美元。到2024年,市場規模能達到323.25億美元。

雖然市場可觀,但競爭也趨於白熱化。目前在美國,DoorDash、Gubhub、Uber Eats(與Postmates併購)等外賣平臺已經是頭部玩家。僅就華人餐飲這個細分市場,也已經有飯糰、熊貓外賣、Gesso等外賣平臺紛紛入局。

美國人力成本高、地廣人稀、商業區和住宅區相距較遠等客觀因素,導致其外賣行業面臨配送費用高(每單平均5美元)、配送時間長(每單平均1小時)、餐品選擇有限等諸多痛點。而行業內的玩家提供的服務和商業模式大同小異,尚未建立真正的差異化優勢。

36氪最近採訪的互聯網生活服務平臺 HungryUS 通過自創的自組式蜂窩網絡配送框架,打算以“免運費”、“配送準時”、“跨餐廳點餐”等亮點切入美國外賣市場。 HungryUS的CEO Zack曾在美國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擔任某高科技公司主任工程師,並多次創業,擔任團隊CEO和CTO。

HungryUS外賣平臺從2017年3月正式上線,目前在加州聖地亞哥、洛杉磯和爾灣運營,主要提供三類服務:MealBus(預約式集中站點配送)、ToDoor(預約式送餐到家)和 GroupOn(散單拼團)。

MealBus的具體操作流程是:每天下午2:00到第二天上午10:45之間,用戶可以在平臺點餐(允許跨餐廳)。平臺會在第二天中午12:00-13:15之間把餐品送達固定的取餐站點,比如寫字樓一層前臺、學校圖書館、小區物業等地。

假設一天有50個餐廳接到訂單,平臺就會派5-10個司機分別前往5-10個不同餐廳取餐,中午12點集合,交換分餐後,再分別配送到每一個站點。

Zack告訴36氪,他們在聖地亞哥最多時候有80多個送餐點,分成10多條不同線路,每條線路一個司機,每個送餐點平均有5-10單。這樣算下來,一個司機在1.5小時內可以完成30-40單。而其他平臺的實時點餐模式中,一個司機1.5小時內頂多只能完成順路的2單。

送餐效率的提高、司機成本的減少,讓HungryUS可以爲用戶提供“免運費”配送,只收取5%的服務費。“免運費”對用戶的吸引顯而易見。Zack稱,其新 用戶註冊後的首月留存率高達75%。而平臺 從餐廳拿到的提成、客戶支付的服務費和小費,已經完全能夠覆蓋司機成本。 同時,固定的送餐路線也能避免司機“跑冤枉路”,讓司機花最少的時間,拿更多薪水。

除了有益於用戶和司機,MealBus還有利於餐廳經營。Zack表示,餐廳每天早上10:45就能收到所有訂單,並開始批量製作,由此可以節省時間和成本,且避開堂食高峯期。同時,HungryUS從餐廳的抽成比例不超過20%,比Uber Eats等平臺低。

目前,在聖地亞哥,HungryUS合作餐廳超過40家,但平臺每天只上線大概20-30家,每家上線60-70%餐品,以減少餐廳製作多樣餐品的成本、防止同類餐廳同日競爭、通過變換餐廳給客戶保持新鮮感。

Zack提到,他們在聖地亞哥每天配送100-200單(包括午餐和晚餐),在洛杉磯和爾灣,由於開發較晚,目前每天共配送100單左右。洛杉磯目前只有午餐配送,近期會開通晚餐服務,加上剛剛完成對洛杉磯一家外賣公司的併購,未來單量會有進一步提升。

目前,HungryUS的用戶中有20-30%是美國用戶,其餘是華人用戶。但他們瞄準的不只是海外華人市場,而是所有高人力成本的國家與地區。

當然,Zack也承認,雖然MealBus的優點清晰可見,但大規模盈利的前提是訂單量足夠大。因此,目前這種模式更多是作爲獲客來源。今年2月,他們又推出了ToDoor(送餐到家)服務,同樣採用預約模式,一個司機一趟可以送5-10單,每單運費只收取市場價的一半左右。

ToDoor模式的推出,讓HungryUS在疫情期間有了救命稻草,因爲學校和公司關門閉戶、人流稀少,導致MealBus營收下滑,而送餐到家服務需求大漲,ToDoor業務每月平均增速達30%,利潤可觀。

除了MealBus和ToDoor以外,HungryUS還有企業團餐業務,以及剛剛推出的有機食品生鮮散單拼團GroupOn業務。

目前,HungryUS的收入來源包括:服務費、小費、ToDoor的運費、廣告費、會員費、商家平臺費等。用戶會員權益包括可以選擇隱藏菜單、打折菜品、堂食打折等優惠。

Zack告訴36氪,目前他們已經完成對洛杉磯另一家外賣公司的併購,正積極籌備在日本的業務拓展,預計今年8月可以在日本開通HungryUS的第一個海外城市業務。

HungryUS曾在2018年拿到11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目前正在尋求350-55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主要用於團隊擴張、技術研發、市場拓展,未來一年內計劃拓展到北美6-10個大城市。

——————

我是36氪記者王藝瑾,業務交流可添加微信catherineyijin,請備註公司+姓名+職務+來意。

相關文章